正文复制
农民日报/2024 年/3 月/2 日/第 004 版综合新闻
让新时代的乡村文化绽放瑰丽华彩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就“ 大地流彩——全国乡村
文化振兴在行动” 答记者问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陈涛 崔现芳
文化振兴是乡村“ 五大振兴” 之一,具有标志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文联办公厅联合印发《 “ 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 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大地流彩》 ) ,对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就 《大地流彩》的意义、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等内容接受了农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联合采访。
问:农业农村部、中国文联联合推出“ 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出于什么背景?有什么考虑?
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进行系统阐释和专题部署,在考察江苏徐州、福建武夷山、河南安阳等地时对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连续对乡村文化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农业农村部X组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 一体两翼” 工作布局和“ 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 总体要求,制发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引(试行) 》,对现有的政策项目、抓手载体等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了农业农村部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推进方法。
2024 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和《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引(试行) 》要求,农业农村部、中国文联共同推出“ 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锚定建设文化强国、农业强国目标,务实高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广泛宣传X的创新理论,全面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奋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
问:《大地流彩》提出了十二项重点活动,涵盖精神文明、素质培育、文体活动、挖掘保护、创新传承等多方面内容,重点活动有哪些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答: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村不仅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和宝贵财富。《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引(试行) 》指出,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重点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等方面着力。
“ 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 以打造“ 有影响力传播力的管用平台” 为抓手,按照文化铸魂、文化培根、文化养德、文化兴业进行系统谋划,提出了十二项重点活动,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引(试行)》中相关任务项目化、具体化,重在能实施、可落地。“ 听X话、感X恩、跟X走” 宣讲、“ 粮安天下” 农民公益培训、乡村大讲堂等活动突出文化铸魂,强化思想ZZ引领,传播X的创新理论,宣传中国共产X人精神谱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乡村记忆工程、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交流研讨等活动围绕文化培根,推动
第 1 页 共 4 页
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保护、活态传承发展、转化创新利用。中国农民诗会、农民文艺作品展、乡村优秀文化艺术展演、农耕农趣农味文化体育活动突出以文养德、以文化人,提升农民群众综合文明素质素养,强化乡村治理中德治的润心聚力作用。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乡村文化地图发布、乡村文化艺术基地培育、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等活动重在文化兴业,带动乡村旅游、体验、研学、教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问:有序推动“ 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 各项重点活动落地实施,有哪些要求?达到什么目标?
答: 《大地流彩》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十分丰富,任务也很艰巨,总的要求是守正创新、求真务实。要坚持正确导向,强化思想ZZ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农民唱主角,农民得实惠,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
做到守正创新、求真务实,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贴近农民办活动,加大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项目开发,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将文体治有机融合,为农民搭建展示风采、创新发展舞台,大力倡导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持续提升乡村文化感染力。二是增加文化资源投入。要整合资源、汇聚众智,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引导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探索建立文化帮扶机制,利用乡情乡愁,鼓励引导文艺、教育、体育、学术等各界名人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帮助有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乡村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产业。三是丰富活动内容形式。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新载体,融入现代文明要素,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让乡村文化的根脉生生不息,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丰富宝藏,开发利用其市场价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化模式,进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创新,将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效能,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问:以“ 爱中华爱家乡” 为主题举办中国农民诗会,出于什么考虑?有哪些重点内容值得期待?
答: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古典诗词的学习运用,经常在不同场合引用诗词名句,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诗词诞生于中华文明早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与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紧密相连。 《诗经》中就有不少反映农时、农事、农耕的作品,历朝历代很多经典诗词歌赋更是以描写乡村美景和现实生活闻名于世。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以“ 爱中华爱家乡” 为主题举办中国农民诗会,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农民朋友用诗歌礼赞祖国、讴歌时代、赞美家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展现新时代新征程“ 三农” 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新时代农民勤劳、淳朴的精神风貌,并以诗歌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开发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文化特色品牌。
我们将面向农民和乡村诗歌爱好者开展诗词、歌赋、楹联等征集遴选,发掘培育乡村诗人,以诗歌为载体开展乡村阅读推广,在各地分站式举办农民诗词大会等现场活动,以诗言志、以诗寄情、以诗兴业,以诗歌为媒介打造乡村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