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4 年/4 月/17 日/第 006 版金融市场/公司
育能源新机 向“ 新” 再前行
访中化工程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涛
本报记者 李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有哪些?金融在其中可以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日前, 《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化工程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涛。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有哪些?同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在哪里?
卢涛: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通过创新技术和产业模式,提高能源的开发、利
用和转换效率,从而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传统能源领域依赖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而新质生产力的核
心在于清洁能源的利用和传统能源的绿色转化。
二是智能化技术的融合。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质生产力还包括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能源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各环节的广泛应用。新型信息数字技术产生新质生产力,支撑智慧综合能源、智能电网、绿色低碳监测,实现智慧运行和决策,提高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灵活性,实现能源供需的最优匹配。
三是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新” 也体现在了能源供应方式的变化上。分布式能源系统相较于传统的集中式供电系统,能按用户需求就地生产并供应电力,减少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并增强能源系统的韧性和可靠性。
四是产业转型创新升级。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产业升级发展,巩固新能源、储能、综合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先地位,同时,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例如氢能、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未来产业。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和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传统生产力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新质生产力则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金融时报》记者: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化工能源领域有哪些细分市场的机遇?金融可以提
供哪些支持?
卢涛: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正孕育着能源化工领域新的可能性。经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化工行业的集中度有较大提升,在环保、安全、能耗等政策指导下,生产力聚焦原有产品的产能扩大,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或通过研发驱动向更多高壁垒的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