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科学导报/2024 年/5 月/7 日/第 B03 版理论学术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对策
广东省深圳市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王福川
一、引言
当今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屡见不鲜。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般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董监高蓄意策划、为了维持良好的业绩表现做出的违规违法行为,目的就是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
财务造假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常见手段包括虚增收入、少计成本、虚增利润、夸大存货、伪造存款、提前确认、关联交易等等,类目多样,手段繁多,往往会让投资者对真实情况做出错误判断。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
1.保壳动机
2023 年 2 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相关制度规则。新规则下,上市公司被披星戴帽、被强制退市的风险大大增加,保住上市资格成为造假直接动因。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处于风险警示状态国内 A 股上市公司共有 130 家,其中给予退市风险警示达 63 家,其余 67家公司被给予其他风险警示,有可能面临强制退市。另一方面,新规则推行后,科创板等市场开启后,IPO 途径增加,一些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壳资源不再受到市场的追捧,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逐渐归零,保壳也成了唯一路径。
保壳压力造假,其造假体现主要是虚增上市公司利润。如江苏盐城的上市公司雅百特(002323) ,为了维持上市公司盈利的假象,雅百特在 2015 年至 2018 年期间通过虚构海外工程项目的方式,虚增营业收入24.77 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9.24 亿元。同样的案例还有ST 新亿 (600145) 、ST 德奥(002260)等。它们通过各种手段虚增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从而达到保壳目的。
2.行业压力
上市公司往往面临业绩考核和股价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源于股东、投资者,也可能来源于
投资者和媒体。 为了维持良好的业绩表现, 公司管理层可能选择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
这里我们以一家美股上市公司举例。美国讯宝科技(Symbol Technologies)曾是美国股市中的小明星,其以财务状况稳定著称,公司主要生产移动设备、条形码和无线网络,曾经被视为一家表现良好的公司。讯宝科技的股价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吸引了众多关注。然而,随着财务造假事件的曝光,讯宝科技迅速从神坛跌落。据统计,2012 年 8 月 1 日到 8 月 17 日,讯宝科技的股价从每股 28.99 美元跌至每股 1.39 美元,跌幅高达 95%。讯宝科技公司就是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发票,将未实现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在 2009 年至 2012 年期间通过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方式进行了长达 3 年的收入利润造假。
3.提振股价
随着资本市场开放,为了操纵股价而散布消息、美化报表甚至财务造假的案例屡见不鲜。从情况来看,大部分是利益驱动的,即通过业绩造假推动股价上涨,大股东、董监高、利益关系人在股价高位进行股票抛售套现,高位套现赚取丰厚利润;也有压力驱动的,股价表现影响到管理层的裁撤升迁、收入奖金等方面,管理层迫于压力可能会进行财务造假。
以曾经的股市神话东方电子为例。东方电子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化和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利好消息, 引发了市场对于科技股的炒作热潮,尤其在轰动一时的 5· 19 行情中,东方电子成为市场的明星股票,其股价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近 270%
第 1 页 共 4 页
的惊人涨幅,创造了当时的股价神话。但随后,2001 年东方电子的股价暴跌,证监会开始调查东方电子的财务状况,发现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问题。经过调查,监管机构发现东方电子原董事长隋某、董事会秘书高峰、财务总监方某等人涉嫌投入资金人民币 6.8 亿元炒作股票,不仅违规推动股价虚高,还伪造银行进账单,利用套现资金 15 亿余元违规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形成造假套利的资金闭环。2002 年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高管人员构成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法庭判处隋某有期徒刑 2 年,并处罚金 5 万元;判处高峰有期徒刑 1 年,并处罚金 2.5 万元;判处方某有期徒刑 1 年,缓刑 1 年,并处罚金 5 万元。
4.内控缺陷
在国内,企业创始人或创始团队通常拥有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他们对于公司的决策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改制后,虽然公司按辅导要求建立了三会,引入了新的股东或者董事会成员,但是实际控制人仍然对公司的发展方向、财务状况等重要事项进行控制,应付监管要求的表面工作,而事实是,企业从上到下仍停留在旧思维,从员工到高管再到实际控制人,从未走出老板一言堂时代,这种权力过度集中问题源于内部控制的内生性缺陷,无疑为实控人和管理层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以震惊国内的康美药业事件为例。康美药业是一家中药饮片及保健食品供应商,2009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中药市场迎来新格局,马兴田作为康美药业创始人,计划带领上市公司打造贯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版图,短时间内大规模举债扩张,2010 年,康美药业并表子公司仅 5 家,而到了 2018 年这一数字已达 154。盲目地扩张,也使得公司陷入发展牢笼和资金困境。为了掩盖负债问题和财务困境,康美药业采取了虚增货币资金、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等手段。康美药业从 2016 年至 2018 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的会计差错,累计虚增货币资金高达 886 亿元,同时虚增营业收入 291.28 亿元,虚增利息收入 5.1 亿元,虚增营业利润 41 亿元。2018 年 10 月 16 日,康美造假案被媒体曝光,账上 300 亿元货币资金凭空蒸发。据《行政处罚决定书》 ,始作俑者正是康美药业实际控制人马兴田。他组织安排相关人员将上市公司资金转移到其控制的关联方,并向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非经营性资金上百亿元, 伪造销售回款闭环。 经证监会调查, ST 康美存在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和有效性,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机制等,这些缺陷为实际控制人实施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5.非法利益诱惑
有些情况,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目的是获取非法利益,如骗取融资、操纵股价等。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