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代表报/2022 年/10 月/11 日/第 002 版新闻· 综合
以绿色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江阴市人大以法治力量守护生态文明综述
本报通讯员 何思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X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作为工业制造业大市,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已经成为江苏省江阴市继续领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紧迫任务。多年来,江阴市及时跟进、持之以恒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江阴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江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如何发挥人大作用,推动江阴走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积极探索实践。
两项决议筑牢绿色江阴生态屏障
近年来,江阴市人大坚持与市委同心、同步、同向,善于谋大事、抓重点、求实效,及时讨论决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大事项,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以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2019 年 4月 26 日,江阴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全票通过《关于高质量建设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的决议》 。2021 年 1 月 15 日,江阴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扎实推进美丽江阴建设的决议》,将每年 8 月 15 日设立为“ 江阴生态文明日”。两个决议的执行,凝聚起全市人民与社会各界推进长江大保护与美丽江阴建设的整体合力,促进生态环境红利转化为民生普惠福祉。
在两个决议的推动下,江阴市坚持“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总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推进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编制了《江阴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1+9” 规划体系》,将全市域特别是沿江的每一寸土地都纳入其中,使共抓大保护每一项工作都有规可循。沿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得到进一步优化,“ 化工围江” 问题得到有力化解。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持续推进长江禁捕退捕,“ 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 生态 T 台恢弘呈现,近十座公园串联起一条“ 生态绿廊” ,再现滨江 35 公里“ 水清景美” 的动人画卷⋯⋯一组组骄人的数据,饱含着全市上下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如今,每个江阴市民都能漫步江边,远眺长江大桥,欣赏潮起潮落,充分感受长江大保护带来的福祉。
设立“ 江阴生态文明日” ,是江阴利用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潜力、激发生态活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是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形式。2021 年首个生态日活动中,江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结合“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 这个主题,组织开展“ 8· 15 江阴生态日” 专题视察,为启动生态日活动打响第一炮。大家越来越崇尚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小到随手关灯,大到美丽江阴建设,更多的市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今年的生态日活动主题是“ 生态江阴美丽家园” ,这也是在努力引导人民群众继承与发展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理念根植群众心中。
用严格的执法检查护航绿色发展
执法检查让法律释放持久生命力,更为推进美丽江阴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监督利剑。
近年来,江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通过紧扣法律条文、坚持问题导
第 1 页 共 3 页

向、敢于动真碰硬、做到标本兼治,监督程序不断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监督形式不断创新、监督实效不断提高。在人大执法监督的推动下,生态环保领域执法检查指出的重点环境信访问题,即西城钢铁扰民问题、白石山填埋问题等多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 绿水青山” 的背后是江阴人大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实步伐、扎实作风。
今年 8 月 8 日,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动员部署会,全面启动全市长江保护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工作。在此之前,江阴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