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三江源报/2022 年/8 月/5 日/第 003 版
玉树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2 年 7 月)
玉树州人大常委会X组书记、主任 周洪源
根据州委安排部署,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最近,州人大常委会X组组成三个专项工作组,带领省、州、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分赴囊谦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开展了一次专题视察调研。通过召开工作汇报会、实地查看扶贫产业园、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座谈等形式,三个视察调研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情况。这次视察调研,日程安排周密、路线选择精准、活动内容丰富,收到了预期效果。本文结合这次视察调研成果,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完善决策、推动工作提供参考。
一、应当正确看待农牧区人口的流动转移问题
调研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我州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农牧区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实施乡村振兴,应该对居住在城镇的一些农牧区人口进行回迁。其实,长期以来,玉树地区生存空间的开拓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口的流动转移。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力推行和农牧区改革的深层推进,玉树农牧区人口的流动转移逐步明朗化。 尽管不同阶段采取了一些“ 关、堵、压” 等强制措施,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一批又一批农牧民相继涌向城镇。虽然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但农牧业生产总体上发展后劲不足,传统农牧业经营方式对劳动力的容纳、吸收能力有限,以至于和农牧区庞大的人口数量出现了人口经济矛盾。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人口有流动的愿望,但政策的刚性使得农牧区人口特别是劳动力既不能离土也不能离乡。1989 年至 1992 年是玉树农牧区人口流动转移的高峰期,这一时期进入各县县城和结古镇的人口每年在 2 万人次左右,“ 爆发力” 极强。一方面,州府、县府所在地发生的深刻变化,加剧了农牧区人口进城的趋势;另一方面,地方财力中的大量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使得农牧区人口大幅度向城镇流动转移。
在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大气候、大环境下,传统农牧区的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引起了农村人口减少带来的土地(草场)与人口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 空心化” 等问题。因此,要正确看待农牧区人口流动这个问题,“ 在 2033 年之前,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大规模迁移,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对此,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但也不能让留居在农村牧区的人口素质继续下滑,不能让留守人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桎梏。 需要指出的是,乡村振兴是农牧业现代化,而不是农牧业人口的振兴;是农牧民素质和收入的提升,而不是乡村基础设施的表面繁荣。总之,“ 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人口流动是一个必然现象,乡村建设主要依靠目前生活在农村的人,而不是把已经进城的人重新吸引回乡村”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乡村振兴:认识误区、比较优势与制度变革》)我们要在长远发展、留住乡愁方面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凸显传统乡土文化、田园风光、农牧业景观的潜在价值,激活稀缺资源,千方百计让广大农牧区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部分人口返乡旅游、居住和创业的热土。
二、应当进一步重视完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做好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重要指针。重视和完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有力举措。 从我们视察调研
第 1 页 共 3 页
和平时了解到的情况看,各县在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大上” 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整体安排和具体抓手。主要表现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工作做的多,在衔接乡村振兴方面谋划的少,思路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有的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还处在调研论证阶段。当然,这项工作也不能操之过急,做好有效衔接并出台发展规划有一个时间问题和过渡问题。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制定了 14 项优惠政策,省上也出台了 22 条具体举措,目前的关键是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足用活政策,抓紧实施好一批强弱项、补短板、促发展的民生项目工程,力争在五年“ 过渡期” 内实现大发展、大跨越。据悉,国家和省级层面即将出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6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现在起就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相关配套方案和机制,把机构建起来,把人员配起来,7 月底完成县级“ 十四五” 有效衔接规划方案,突出地域特色,谋划重大项目,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制定完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未雨绸缪,从经济、ZZ、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把农牧区发展和城乡融合放在优先地位,深度挖掘乡村资源、吸引城镇优势要素流向广大农牧区,分门别类的对“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五大系统进行制度设计和详细注解。特别要以钉钉子精神和绣花针功夫,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精准设计和制度安排,除了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总体要求外,对发展目标、实施阶段、重点任务、实现路径、支持政策、保障措施、责任清单等都要进行详细编制,找准突破口,抓住发力点,稳步实施,力求实效,展现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灿烂前景和特色亮点。
三、应当科学编制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规划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