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南京日报/2025 年/1 月/26 日/第 A01 版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2025 年 1 月 14 日在南京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龙翔
各位代表:
我受南京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24 年主要工作
2024 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70 周年,也是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70 周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庆祝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70 周年为契机,总结经验、接续奋斗,依法全面履行人大各项职权;全年共召开常委会会议 6 次,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 6 部、废止 1 部,作出决议、决定 7 项,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以及计划、预算、审计、国资等方面的工作报告 29 项,开展执法检查 3 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161 人次,圆满完成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一、以高ZZ站位把牢正确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人大工作继往开来、勇毅前行
突出“ ZZ机关” 根本属性,坚持X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坚定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制度自信。
一是在回望历史中砥砺初心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协助市委召开庆祝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70 周年座谈会,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五个显著ZZ优势” 的科学总结、对新时代人大工作提出的“ 八个必须坚持” 重大原则和“ 四个充分发挥” 重大要求,不断强化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ZZ自觉。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在南京宪法公园建成“ 江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优化完善南京人大历史陈列室和“ 云上历史陈列馆”,统筹安排参观研学,教育激励常委会组成人员、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干部矢志不渝、奋斗不息。密集开展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70 周年系列宣传,续修《南京人民代表大会志》 ,在全市营造坚持和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狠抓落实中展现人大作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赋予江苏的“ 4+1” 重大任务,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组织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基层和企业调研;着眼“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这一国家赋予南京的重大改革任务,聚焦“ 科技成果转化” 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分别听取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对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专题询问,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认真学习贯彻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谋划制定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方案,确定 27 个方面具体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人大领域改革任务落实。持续开展各级人大代表“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学习实践活动,围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学习贯彻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等主题,以“ 专题辅导+交流研讨” 等方式,举办 5 期“ 南京人大代表讲坛”;引领带动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举办“ 人大代表讲坛” 710 场,五级人大代表 1138 人次走上讲坛,分享学习体会、交流履职打算,不断强化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的坚定决心。
三是在依法履职中强化X的领导。市委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市委常委会
会议 10 次研究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第 1 页 共 6 页

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 市委主要领导深入调研人大工作、 走访人大机关,为人大事业发展提供坚强ZZ保障。市人大常委会X组坚持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全年召开中心组学习会 13 次、现场研学 2 次;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就修改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等重要工作、重大问题向市委请示 9 次、报告 20 次。坚持X管干部原则,通过法定程序,确保省委、市委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加强任后监督,本届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
10 位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履职情况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督促相关同志依法正确履职,更好向X和人民负责。
二、以高质量立法回应新时代要求,更好彰显法治对改革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
准确把握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在服务大局、推动改革、促进治理等方
面的重要作用,坚持急用先行、注重立法质量,确保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一是聚焦城市安全,开展“ 响应式” 立法。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修改“ 业委会成员资格限制” 的刚性要求,针对“ 2· 23” 重大火灾事故暴露的问题隐患,修改《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在立法过程中坚持“ 开门立法”,召开近 20 场座谈会,通过市区联动,征集各方意见 794 条,对强化X建引领、完善业委会运行、规范专项维修资金应急使用、细化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等内容,作出制度设计,推动化解物业管理矛盾,保障群众居住品质持续提升、小区环境更加安全。提前启动并完成《南京市消防条例》修改工作,针对消防机构改革过渡阶段出现的权责交叉等问题,进一步厘清权责边界、压实消防安全责任,对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停放场所等提出消防安全管理要求,及时回应全市人民对城市发展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心关切。
二是聚焦改革发展,开展“ 引领性” 立法。主动适应城市数字化转型需要,制定《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若干规定》,发挥信息技术赋能作用,推动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和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以“ 小切口” 立法促进城市治理效能“ 大提升”。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修改《南京市水库保护条例》 ,在严格保护水库生态安全的同时,合理划定水库管理和大坝保护范围,促进库区综合开发利用。针对长期困扰我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一审,在用地管理分层确权、地铁运营安全等方面,加强制度设计,进一步优化“ 车厢内禁止饮食” 等社会广泛关注的条款,为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三是聚焦民生福祉,开展“ 特色性” 立法。依据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定《南京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对防范家庭暴力、“ 三孩” 政策下促进妇女平等就业等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作出细化规定,强化对女性群体的全面保护。制定《南京市律师社会责任与执业保障条例》 ,对律师社会责任的范围及履行方式先行探索,进一步完善执业保障、改善执业环境,让律师更好地为守护当事人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声代言。
四是聚焦法制统一,做好立法“ 后半篇文章”。坚持管好用好南京宪法公园,全年组织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150 余场,超 20 万人次前往参观,有效发挥宪法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调研组的充分肯定。听取审议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的综合报告,对涉及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的 7 部法律法规在我市实施情况开展全面检查,让法律法规“ 长出牙齿”、有效实施。扎实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全年接收备案文件 17 件、公民审查建议 3 件;首次依公民申请,建议市政府按照公平就业原则,取消规范性文件中对从事网约车服务所设置的“ 门槛”。听取审议市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情况的报告,对“ 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 地方性法规中明显滞后不适合继续适用” 的法规规定开展专项清理,废止《南京市内秦淮河管理条例》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三、以高效能监督助力现代化建设,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