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试金石”系列№6617
扫描二维码关注“政论文”公众号
2023年9月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点建议
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理事长任玉岭
(2023年8月21日)
很高兴来开平出席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会。根据会议的安排我讲三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用好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形势和新基建的环境与条件,突出新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就我所知,改革开放前广东制造业是十分薄弱的。因为珠三角处于河网地带,造成城市地区之间的来往很不方便,再加上香港、澳门,在英国和葡萄牙人的手中,沟通比较困难,这既影响了物流的推进和市场的发育,更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的1982—83年我经常由广东到顺德和到深圳去,那时,去顺德要走半天时间,去深圳要七、八个小时,没有桥梁,过河要排长队。当时的中英街,一半归香港、一半归大陆,香港那边热闹非凡,红红火火,而我们这边,却冷冷清清。
由于广东是中国主要侨乡,改革开放后,华侨大量返乡探亲,1982年江门的外汇收入就高达1亿美元。我们的人也在华侨资助下走遍世界。再加上中央高瞻远瞩,把深圳、珠海、汕头定为特区,广州定为沿海开放城市,在中央支持下和华侨捐资帮助下,河网地区的大批桥梁修了起来,公路修了起来,像虎门大桥,那是经过一年半在流花宾馆的论证才开始建设的。
随着开放力度加大,交通条件改善,特别是港澳回归,大湾区各城市迎来了快速发展。1996年我们把中国第一个星火计划产业密集区经省里同意放在顺德北滘镇,当时提出1990年发展到7个亿的规模,很多人担心不能完成,而到了90年人民日报报出了北滘的产值12.5亿元。我高兴的由北海跑到北滘来祝贺时,当时的书记告诉我实际是25亿元,报道时压低了一半。
改革开放30年中,大湾区的发展是神速的。制造业有了很好的基础,例如美的集团,80年代只会生产台式风扇,而现在完全成了制造业的老大。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在新经济的创新与拓展方面,都有了数百亿元的规模。像这样的企业,在顺德、在佛山,在江门、在大湾区已有很多,深圳开放初一穷二白,泰国来的谢国民的饲料厂位于深南大道的北侧,至今记忆犹新。而今深圳在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下GDP已超过香港,成了国际化大都市,这些都为我国制造业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更好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大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规划。
我们大湾区有11个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惠州、江门、佛山和肇庆。这11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有很多比较优势,交通便捷、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开放力度大,有着构建环境优美、生活宜居、科技领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基地,成为我国实现四化三目标战略的新引擎。
基于此,我们的制造业,一定要紧跟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以新经济的发展为龙头,用好新基建的环境与条件,要促进制造业与新经济相融合,要搞好制造业+互联网,推动云计算、大数据、5G、高压输电、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要建立领先的新经济制度,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构建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为了推进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搞好三个面向。一是面向实体经济,中国的实体经济是一个汪洋大海,它是我们的经济基础,也是我们的经济优势之所在。新经济只有面向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二是要面向中国的乡村振兴,我们的城市发展不错了,但中国农村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中国有6.8亿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此中很多在农村。正如习主席所讲,没有农业强,就没有中国强。没有农民的富,就没有中国富,没有农村美,就没有中国美,我们的新经济只有面向农村这一广阔天地,才能赢得更好发展,中国也才更有希望。三是面向国际,总的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