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6904

扫描二维码关注“政论文”公众号
2023年10月
提升铜产业的五大能力
在2023年中国国际铜业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 葛红林
(2023年10月7日)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铜产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有色金属行业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落实X中央、国务院稳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狠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出口下降、传统行业需求放缓,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等因素对产业运行的影响,整体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1—7月份精炼铜产量732.3万吨,同比增长12.6%;实现营收1.46万亿元,实现利润33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和3.5%;进口铜精矿达1541万吨,进口额345.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7.4%和2.0%,出口铜加工材39.6万吨,出口额39.4亿美元,分别同比下降6.54%和17.25%;在全球消费疲软、副产品硫酸价格大幅回落的背景下,铜产业实现如此成绩难能可贵。
我囯铜产业要在过去十年辉煌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正创新,再接再厉,不断开创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我国铜产业的十年辉煌发展
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铜矿采选、冶炼、铜材深加工、再生铜回收利用、稀贵稀散金属综合回收等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完整和更有韧性,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成果,可以说是,十年历程,十年辉煌。
(一)铜产业的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
2022年,国内铜表观消费量达到1438万吨,较2012年增长60.7%;精炼铜产量1106万吨,较2012年增长90%;铜加工材产量2025万吨,较2012年增长75.5%。2022年,我国精铜消费量、精铜产量和铜加工材产量占全球比例分别为54.2%、41.8%和55.0%,产消规模已连续十六年稳居世界第一。
更加可喜的是,伴随自中国铜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如紫金矿业铜矿资源储量和矿产量已经进入国际铜矿资源开发企业主要梯队,今年矿产铜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吨。江西铜业、铜陵有色集团、中国铜业、海亮股份、博威合金等在铜冶炼、铜板带、紫铜管、铜合金新材料等铜材细分领域名列行业前茅。
(二)铜产业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一是关键技术不断攻克。我国铜产业链完整,铜产品品种齐全,加工产品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产业链下游的铜加工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终端行业的绝大部分需求,其铜基新材料产品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等国家诸多重大工程提供有力支撑,“卡脖子”问题呈现被不断攻克的趋势。
二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我国骨干铜企业通过海外和囯内的并购、重点项目开发和扩建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其中前十家企业铜精矿产量占全国总量比例从2012年的不到50%提升到62%,同期精铜产量集中度从78%提升至80%。
三是产业布局持续优化。铜资源开发方面,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成为国内铜矿主产地,靠近港口和边境口岸的沿海和内蒙古自治区,凭借区位优势,成为近年来铜冶炼产能布局的主要区域;围绕终端消费和能源优势,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国内最大的铜加工生产基地,具备能源成本优势的部分西部省份,已成为电解铜箔布局的重要地区。
(三)国际产能合作成效斐然
铜产业企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际矿业开发和深度合作,截至2022年底,中企在刚果(金)、秘鲁、赞比亚、塞尔维亚、缅甸等国拥有权益铜资源量超过1.5亿吨,形成铜矿年产能超过280万吨、铜火法冶炼产能48万吨,其中权益铜资源量和铜矿产能与产量均已超过国内总量,国内和国际权益矿自给率达到51.6%。紫金矿业、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有色集团、中国铜业、洛阳钼业等企业已成为我国铜工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同时骨干企业积极在国际市场开展精矿、粗铜、再生铜等原料进口贸易,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