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7418
2024年1月
在全市产业升级年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9日,根据记录整理)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势头看好,前景看好。但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乘赶超发展初见成效之势,按照苏荣书记提出的“要尽快提高宜春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的要求,继续加快发展,力促经济总量、财政实力再上新台阶;要乘工业战线全线飘红之势,进一步实施好兴工强市战略,力促主导产业建设再上新台阶;要乘政银企关系空前融洽之势,加快建立完善投融资体系,力促金融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再上新台阶;要乘宜春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高之势,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打好服务业和旅游产业的升温升级战,力促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要乘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之势,组织实施好县域经济发展三年大竞赛,力促经济规模、区域特色和竞争实力再上新台阶;要乘全市上下班子团结、心齐气顺、政通人和之势,齐心协力,统筹兼顾,力促经济建设、X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民主ZZ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所以,市委、市政府决定春节上班的第一天召开全市产业升级年活动动员大会,这是春节后收心干事的一次重要会议,实际上也是一次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员会。为开展好产业升级年活动,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实施方案,刚才建华同志又作了很好的动员报告,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简单强调几点意见:更 多资料+微信:
一、加快产业升级,必须首先做到思想认识升级,真正把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事关宜春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来抓更多资料 +微信: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产业招商和项目落地“双百大会战”、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推进年,以及工业园区“五上创评”等活动,全市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心城区六大产业建设初具规模,特别是以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有机富硒食品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给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停步不前。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只是初步的,我市产业体系建设刚刚“破题”,对照产业经济发展要求,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优。三次产业比重为19.3:56.5:24.2,一产占比偏高,分别比全国、全省高9.13、6.52个百分点,三产发展滞后,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8.76、7.96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仍以机械、建材、食品、纺织、烟花鞭炮等传统产业为主,增长不快、效益不高。二是产业规模偏小。全市十大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只有2个,30亿元以下的占一半以上,最少的不足2亿元。三是产业链条短。有的虽然号称“产业”,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在那里零打碎敲,远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有的只有上游企业而没有下游企业,或者只有下游企业而没有上游企业,产业关联度不强,尤其是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有的甚至缺乏完善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链设计,想到哪儿打到哪儿,工作缺乏系统性。四是产业配套能力差。有的虽然明确了主导企业和主导产品,但相关的原辅材料和配套企业跟不上,导致不少企业要从外地购进配套材料,商务成本太高,经营难以为继,产业难成气候。五是企业的科技支撑力不强,据统计,我市80%的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人员,基本没有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多数产业尚未建立研发机构,产学研结合方面也是收效甚微。以上分析表明,加快产业升级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不升级,谈不上做强主导产业,更谈不上做大经济总量;不升级,谈不上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更谈不上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升级,谈不上优化经济结构,更谈不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升级,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就是一句空话。为此,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决战十二五,奋力站前列”的总体目标和“亚洲锂都、宜居城市、森林宜春、月亮之都”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产业化思维和升级意识,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事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