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7768
2024年1月
在考察检查大运河江苏段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9年9月21日)
这次既是调研,也是工作检查,我们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全程考察了大运河江苏段以北部分,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工作进行了检查,沿途听取了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市的工作汇报,总体感到,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起势很好、成效明显,各地各部门思想共识高度凝聚,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工作举措不断创新,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大运河立法、文旅基金设立、研究院组建、出版工程实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等具有开创性意义,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届大运河文博会等成功举办,推动江苏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充分体现了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追求和积极成效。对此,省委充分肯定。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全省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扛起历史责任,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时代答卷,让千年运河留下新时代的江苏印记。
一、深刻理解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极其深刻又极为形象地指明了大运河的特征和重要作用。平时我们大多从资料上看大运河、部分地了解大运河,这次调研,真正行走在大运河上,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总书记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才更真切地体会到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一脉活水。这几天,我们乘船从徐州沿运河而行,看到河面很宽阔、运输很繁忙,充满了生机活力。有不少人认为,大运河已经是历史之河了,很多地方河道都干枯断流,发挥不了多大的运输作用。事实并非如此,大运河江苏段至今仍然水量丰沛、通航良好。这次看了,实际情况还超出预期,特别是流经徐州后三度“借湖行运”,与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融为一体,河道最宽的地方接近2公里,综合功能保存也最为完整,通航里程达687公里、占总里程近3/4,年货运量约4.8亿吨,这样的运力就是与长江一些区段相比也毫不逊色,我们去看的扬州邵伯船闸,年过货量高达2.5亿吨,是长江三峡船闸的近2倍,还创造了日通过108万吨的全国内河船闸最高纪录。不仅如此,江苏段还是江水北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通道,调水出省超过40亿立方米,源源不绝的运河水滋养了苏北以及更北地区的广袤良田,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水问题。由此可见,大运河虽流淌千年,但至今仍奔腾不息、生机勃勃。更多资料+微 信:
大运河凝结着先人的智慧结晶。大运河很多治水、漕运、水利开发工程设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我们的祖先创造性解决了开源、蓄水、地形、洪沙等诸多水利难题,高超的治水智慧、水利工艺,现在都让人赞叹不已。我们看了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确实非常了不起“,借自然之力以用之”,在水系格局极为复杂的情况下,以束水攻沙、蓄清刷黄之法解决了漕运畅通的大问题。这个方法,黄河治理至今都还在沿用。大运河流到扬州境内,水流急转直下,古人为了抬高水位、减缓流速以保漕运,把一段直线百米的河道改成1.7公里的三道弯,这也是一大创造。在扬州考察时,我们登上高台俯瞰“,运河三湾”尽收眼底,每一道弯都淋漓尽致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种智慧理念对扬州整座城市的规划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这些工程是大运河江苏段灿烂水工文化的缩影,凝聚着高超的水工智慧。刚才,水利部门的同志也作了汇报,我特别感慨,水利工程建设确实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一代代江苏运河人继承先人智慧,没有停下开凿、疏浚、修缮、治理的 脚步。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运行40多年依然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堪称现代水利工程的典范。现代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