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7756


2024年1月
在省直机关X员干部会议上的形势政策报告
(2011年4月15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理解、掌握“十二五”的内涵、如何通过深入分析形势来推动我们的发展,确实有相互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参加今天会议的都是我省“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参与者和执行者,大家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对“十二五”规划的认识、体会和理解会非常深刻。
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乐际书记和正永省长主持召开了多次会议,对“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起草制定作出了很多战略性的思考,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方向性指导意见,比如,对我省“十二五”的发展提出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要求研究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水利,破解水资源制约的问题;如何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问题。4月13日,乐际书记还以《在转方式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题,在陕西日报上专门发表文章进行论述。因此,要充分理解规划纲要的内容,就必须认真学习乐际书记和正永省长的相关论述和指示精神。下面,我讲一些学习体会。
一、“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及阶段性特征
“十一五”是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地震、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在这五年里,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陕西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由欠发达向中等发达省份转变的趋势正在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0021.5亿元,跃上万亿元台阶,为“十五”末的2.5倍。在全国的位次由20位提升到17位。人均超过4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27.8%,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的3.4和3.2倍,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21位前移到18位,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呈现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接近40%。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达到46.8%,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从691亿元跃升到2607亿元。五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新起步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去年产值已达12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8亿元。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长期困扰陕西经济发展的短板正成为竞争新优势。过去5年,我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年均增长34.4%,仅去年就完成了8562亿元,增长30.7%,是“十五”总额的1.29倍。5年来,新增高速公路2158公里,通车里程3458公里,位居西部前列。新改建成农村公路11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新建铁路260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客运量突破1800万人次。陕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另外,水利、电力、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的大项目,郑西客运专线、“引乾济石”、750千伏输电线路和西安地铁等标志性工程已经或即将投运,“气化陕西”稳步推进,新增电力装机1228万千瓦,新建铁路2600公里、高速公路2158公里,咸阳国际机场进入世界百强行列。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过去5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是“十五”的3.5倍,其中去年达1720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7.6%。创造性地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基本实现了养老和医疗制度全覆盖及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并率先在全国进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并开始实施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5年来,陕西省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221%、600%、99%、156%和129%,近百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开始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群众住房状况有了较大改善,26万农户搬进新居,建设廉租房750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30.2万户,解决了40万户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04平方米。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20万人,325万人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2倍,尤为可喜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1∶1缩小为3.82∶1。
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绿色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我们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谋发展,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不断推进“两型社会”建设。5年来淘汰小火电155万千瓦、落后产能5596万吨标准煤,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94个、垃圾处理场90个。全省万元GDP能耗由1.42吨下降到1.134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4%和11.9%。这对于陕西这样经济快速增长、能源化工产业又占主导地位的省份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同时,通过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5年造林绿化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植被覆盖率达到71.10%,陕西正从“黄土高坡”向“山川秀美”转变,绿色正在成为陕西的主色调。更多资料+ 微信:
我省“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省里在研究制订“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对当前我省的发展定位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对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也必须更加深刻地把握这些特点。更多资料+微信:
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2010年我省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在全国的位次也前移到第17位,但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差距。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比较单一,较多的依赖投资拉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格局尚未形成。201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9%,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工业化程度偏低,且发展很不平衡。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能源、矿产等资源型行业,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产值占到全省工业的近60%,利润占到80%,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工业效益增长的基础不稳固。
从投资角度来看,投资的区域和方向不尽均衡,发展资源性产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对其他竞争性产业的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活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从产业门类发展角度来讲,还没有形成相关产业相互支撑发展的态势,对国际和国内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有差距。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虽然我省处于国家的中心位置,但交通枢纽的地位尚未确立,物流的集聚还处于起步阶段。铁路、公路、航空的互补性不太突出,综合效能没有得到完全发挥。从进出口情况来看,我们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亟待提升。更多资料+ 微信:
总体来看,我省属于欠发达省份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仍然是首要任务。
建设西部强省依然是基本目标。从总量来看,我省经济总量居西部第三,但增长速度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五。我省经济发展与西部兄弟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快速崛起、周边省区奋勇争先的情况下,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实际上,就全国来讲,一些先进省区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着重是调整结构,但作为西部地区来讲,我们还是发展问题。当然,要强调科学发展,例如在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依然是基本途径。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看,我省产业结构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为主,受自然资源条件、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建设资源的约束较多,实现节能减排预期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所以必须付出的努力比一般省份要多,因为既要保护好环境资源,又要加速发展。因此,在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我们步子迈得应该更大一些。
我举个信息产业的例子。2005年,我省信息产业规模是317亿元,占到工业的比重是9.78%,占全国的比重是0.94%;2009年,我省信息产业是436.4亿,比2005年多了119亿,而占工业的比重降到了5.4%,占全国的比重降到了0.73%。相比而言,四川省2005年信息产业413亿,只比我们多96亿,占工业的比重是6.9%,低于我省,占全国是1.22%,但2009年四川信息产业达到1529.9亿,超过我们将近1110亿,占工业的比重从6.9%上升到8.61%,在全国的比重中从1.2%上升到2.54%。安徽是与我们比较接近的,2005年的信息产业为183亿,差我们120亿左右,2009年到了584.5亿,超过了我们。发展快的还有湖北、广西等。从这个角度看,发展快的省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都很快。信息产业本身的绝对值不一定增加很快,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陕西是信息技术强省、大省,信息产业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并且对其他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