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7839


2024年1月
立足长远保生态壮大产业促发展
为使丽江成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再创新业绩
在全市生态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5月11日)
一、措施完善,推进有力,2008年生态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共完成88.27万亩。超额完成了去年确定的2007年—2012年期间,每年发展70万亩基地的目标任务。其中完成种植核桃64.4万亩,花椒1.2万亩,桉树2.2万亩,膏桐9万亩,水果类5.5万亩,中药材6万亩。上述目标任务的完成,可以说对生态产业的推进相当于过去全市五十年的历史发展总和。全市上下在玉壁金川大地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绿色革命”浪潮,切实将生态产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是: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产业发展呈现喜人局面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认真分析适宜本地产业发展的林果品种,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完成了全市《核桃产业发展规划》、《膏桐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县(区)结合本地实际也做了相应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写了《项目建设作业设计》。并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划分了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着重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发展生态产业。二是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工作思路,加快了特色经济林、中药材、食用菌和森林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项目的发展速度,截止2008年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达157.7万亩,同比增长109%。三是加强种苗质量管理,确保了产业基地建设成效。严把育苗、出圃、定植关,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四定三清”制度,确保了种苗质量。四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产业建设质量。坚持科学的态度,强化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户在品种选育、种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推动了全市生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发展生态产业意识明显提高
一是组织乡、村级干部以及种植大户到产业发展较成功的地区进行考察。建立了6个高质量、高标准的万亩核桃典型示范基地,建成5000亩以上的核桃基地11个。二是以成功事例示范带动,用发展典型正确引导,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生态产业发展巨大潜力,消除了疑虑,更新了观念,切实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和带动,全市几乎所有的乡镇都参与了产业建设,涉及农户6.79万户。人民群众对发展生态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有很多农民自愿拿出好田好地采取林药、林粮、林烟间作的方式来发展产业,确保了产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依靠科技,加强培训,严把种植质量关
一是统一种植规范规程。严格按照“一个标准塘、一棵合格苗、一块地薄膜、一担定根水、一百斤底肥”的“五个一”标准实施种植,提高了种苗的成活率,确保了产业建设成效。二是强化技术培训。通过举办栽培技术培训班,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培训,受训人次达43500人次,发放《核桃栽培技术手册》、《雪桃栽培技术手册》等五万多册。三是严格按作业设计检查验收。严格按照编制作业设计的要求,图、文、表一应俱全,做到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未开展作业设计或作业设计图、文、表不全,种植地块与作业设计不一致的坚决不予验收,确保了产业基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
(四)整合项目,筹措资金,产业投入明显增加
2008年省级财政对我市核桃产业投入765万元,市级财政投入近1000万元左右,县(区)级财政分别投入100—400万元不等,共计全市共投入近30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种植户和管理部门给予奖励和种苗补助。同时积极整合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巩固成果、沙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扶贫等项目资金2300万元,用于生态产业的建设,确保了生态产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我市生态产业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二是林业、农业龙头企业“小、散、弱”,带动作用不强,缺乏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离产业化发展水平差距还很大。三是木本油料良种繁育基础工作不扎实,良种供应与需求矛盾突出。四是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高,生产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五是资源培育业与加工利用业联系不够紧密。一方面,资源培育分散在千家万户,难以满足加工企业对资源数量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加工企业不能准确地把需求信息传达到资源培育者,难以引导资源培育的行为。这样,既不能发挥上游产业对下游产业的支撑作用,也不能发挥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六是产业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市场、政策、科技等服务十分薄弱,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市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生态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的特点,它既是一项传统产业,也是一项新兴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它具有分布广、门类多和劳动力密集等优势,是适合我市当前发展阶段特别是农村现状的重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能够不断拓展第一产业发展领域,丰富发展内容,增强发展功能。
X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结果。而生态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生态产业发展既能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同时又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生态产业发展可以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我市建设成生态产业发展基地的目标,正是基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要求而确立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坚持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实现兴农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途径。我市山区面积广,山区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