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033
2024年1月
开拓创新 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主持讲话
(2013年4月2日)
这次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新的一年开局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十分关键的时期,站上新的发展起点。X的十八大、省第十次X代会和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竞进提质,开拓创新,奋力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里,我讲两个问题。
一、县域经济是全省跨越式发展的突出亮点
过去五年,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五年。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2901.7亿元,是2007年的2.66倍,五年年均增长1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7年的52%提高到58%。县均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60.8亿元增加至161.3亿元,翻了一番多,生产总值过2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4个,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由达到22个。大冶市成功跻身“全国百强”。特别是山区县(市)、贫困县(市)都有新的增长点,县域整体实力大为增强。
二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在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非农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6.6∶38.3∶35.1调整为19.3∶50.6∶30.1。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规模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份额由2007年的37.7%提高到46.9%;城镇化率提高到43.8%。县域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全省重点支持的75个产业集群规模都实现了翻番。规模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5个。名牌产品建设步伐加快。县域“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77个,占全省的52.4%。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与农业产值之比由2007年的0.8∶1提高到2.08∶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7个。
三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2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49.7亿元,增长36.4%,占全省的比重由2007年的45.1%提高到2012年的66.3%。过亿元的在建工业项目1778个,比上年增加672个。2012年县域引进省外资金420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95亿美元,分别增长62.9%和25.8%。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落户县域,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大大增强了县域发展活力和后劲。2012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701家,比上年净增1084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302家,净增140家;有32家县域企业跻身全省百强企业、61家县域企业跻身全省民营百强行列。
四是思路方法日益丰富完善。在总体思路上,既坚定不移推进“一主三化”,又顺应宏观形势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从“一主三化”到“三化协调”,再到“四化同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推进措施上,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的含金量,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由2008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0亿元,又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营造宽松优良的发展环境;既总体谋划推进,又注重分类指导,通过现场会形式,总结推广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发展典型,开拓视野、丰富思路,增强可学性、示范性。在观念理念上,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既注重从政策措施上大力支持推动,又注重不断植入发展新观念新理念,激发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如特色发展、环境优先、回归工程、二次创业、集聚集群、飞地模式、绿色繁荣等举措,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是竞进氛围更加浓厚。坚持对县域经济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排位、一年一奖励,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励作用不断显现,县域发展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强劲“气场”。很多县市敢于瞄准强者争先进位,从精神面貌到发展实绩,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民生,从城市建设到发展环境,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仍是我省最大的实际、最突出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