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030


2024年1月
学好市场课程 推进市场化改革
在全省X政主要领导干部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14年9月17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全省X政主要领导干部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专题研讨班。
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完成全年目标冲刺的关键时刻,把在座的“关键的少数”集合在一起,集中三天时间,围绕市场化改革专题,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交流互动,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从交流发言可以看出,大家收获很大。一是收获了理论指导,对市场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二是收获了实践方向,对今后推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三是收获了改革动力,更加坚定了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学习培训,省里的领导同志也增加了动力。我们的动力从哪里来?除了来自“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伟大使命、来自加快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责任以外,更来自全省改革发展的强烈氛围和气场,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湖北实践的活力,来自大家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
总之,这次研讨班,既是研究市场、研究改革,也是研究在新形势下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怎么转变;既是研究经济转型,也是研究人的转型。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一、思考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认识湖北的长与短的问题,实现扬长补短。所谓长,就是指优势。湖北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如果说在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这种优势还不太明显,那么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今天,这种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湖北现有123所高等院校,142万在校大学生,11万在校研究生;各类研发机构174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地区之首。目前,我省两院院士63名,武汉大学最近一次就新增了5位院士,非常值得我们自豪,这不是偶然出现的现象,这是湖北丰厚的科教土壤结出的果实。此外,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上升至第三,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二;作为军工大省,神舟上天、玉兔登月、蛟龙入海、航母巡洋,都有湖北科技人的突出贡献,军民融合发展推进较好,这些都让我们引以为自豪。
但是,我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充满忧虑。湖北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大摇篮,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输送了很多的人才。湖北每年大学毕业生中,留在本地的只有50%左右,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留下的只有不足40%,楚才外用的趋势仍然十分明显。在依靠科技、依靠人才来支撑后劲的今天,对我们是非常大的警示,也是非常大的刺痛。过去是“孔雀东南飞”,现在不仅仅是向东南飞,是向全国各地飞。问题出在哪里?这不仅仅是政策问题,更多的是市场机制问题。这就是我们湖北的短板。更多资料+ 微信:
由于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我们有成果、有种子,但是要到其他地方,才能够发芽,才能够茁壮成长。我们守着摇钱树,却不见森林。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有两个研究院,一个落户广东东莞,一个落户江苏无锡,都发展很快。一方面是当地有眼光,挖到了人才;另一方面是当地有市场,为人才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近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并重视这个问题,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东湖开发区2012年出台鼓励科技创业的“黄金十条”,吸引了一批重量级科技人才,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光谷又实行“黄金十条”加强版,新增6条突破性政策,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制度催化剂。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扬长补短”上有更多的探索、更多的实践,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更大的步子。
二是如何认识改革深与浅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深,是指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深层次;浅,是指我们的认识和行动不能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现在的改革和10年以前不一样,和20年以前不一样,和36年以前更不一样。我认为,现在的改革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改革难度越来越大,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多,每往前走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以农村改革为例。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出的农村改革,当时主要目的是解决吃饭问题,1978年到1984年短短的几年内,通过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马上就实现了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而现在的农村改革,是在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展开的,既要调整农村内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要考虑“四化同步”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着眼于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再一个是,改革更加复杂,经济改革、ZZ改革相伴而行,需要统筹兼顾的方面更多。既要解决人和财富的关系,也要解决人和权力的关系,打破的是利益格局,革的是我们自己的命,割的是我们自己的肉,削的是我们手中的权。包括我们在座的同志,既是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领导者,同时也是改革的对象。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自觉使思想认识和行动跟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否则,就会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中被淹没和淘汰。
三是如何认识能力强与弱的问题,不断提升素质。在座的各位同志大部分都是在多岗位锻炼过,经历都比较丰富,能力都比较强。但是过去能力强不代表现在能力必然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粗放的经济发展情况下能力强,不代表现在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的今天能力也强。随着形势的发展,人与人的差距在拉开,干部与干部之间的差距在拉开,适应发展的能力差距也在拉开。
十八大以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几个词,如“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常态”等,昨天晚上鸿忠书记讲到了“新时代”,提到一些新概念,如新追求、新文化、新环境、新气象等。我理解,这些“新”涵盖方方面面,这就是一个“立”的过程。同时,有些东西要被淘汰,也就是要“破”,如果旧的破了,新的立不起来,就没有办法持续下去。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立”什么,“破”什么。当前,我们要特别加深对“新常态”的理解。“新常态”的“新”就体现在不同于以往,是对过去粗放模式的一种扬弃;“新常态”的“常”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要适宜,经济结构要优化,社会要和谐,是对集约型、节约型发展方式的一种自觉,一种自信。“新常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方面的变化,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转型。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政府的工作怎样才能够跟得上?由单纯的追求速度向速效兼取来转,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来转,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竞争来转,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来转,这些都是对我们政府工作的新要求。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干部的能力怎样才能够跟得上?比如说,依法行政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我们很多干部在这方面还不够自觉。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人民代表大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