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7978
2024年1月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年6月22日,根据录音整理)
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以产业培育发展和城镇建设为重点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为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奠定坚实基础。今天会议印发了即将出台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政策文件,以及调研报告、县区主要经济指标排名等参阅资料。刚才,省发改委解读了相关文件,省统计局点评了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省委组织部通报了加强县市区干部挂职和培训的措施计划,省农业厅传达了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精神,会议表彰了2016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市区,石泉、榆阳和大荔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签署了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合作协议、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区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下面,我讲五点意见。更多资料+ 微信:
一、把兴县强县作为落实追赶超越要求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增强抓好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郡县治天下安。对我省而言,县域兴则陕西兴,县域强则陕西强。当前我省已进入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的新阶段,必须充分认识兴县强县的重要意义,把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1.充分肯定全省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按照系统化思维推动相关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县域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6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达到943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县均生产总值由五年前的78.72亿元增加到111.6亿元,突破百亿元关口,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1%。2010年以来,先后有4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12个县入选西部百强县。二是县域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各县持续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省县域产业结构为14.5∶53.9∶31.6,与2011年相比得到进一步优化。26个县的三产占比超过40%,第三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7%,较2011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三是小城镇培育取得新进展。“十二五”以来,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累计开工项目3569个,完成投资561亿元,恒口、蔡家坡、庄里、大柳塔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进展顺利,蓝田汤峪镇、耀州照金镇、眉县汤峪镇、宁强青木川镇、杨陵五泉镇等五个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3.4%。四是产城融合迈出新步伐。坚持产城互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培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园区成为城镇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0多个,2016年全省重点建设的194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营业收入9600亿元,同比增长9.8%,总产值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对承载产业、聚集资源和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2.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滞后、增速放缓。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与东部、中部省份有较大差距,且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2015年以来,县域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两年慢于全省GDP增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处位置不相匹配。二是规模偏小、结构不优。县域经济对全省GDP的贡献不足一半,县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县均水平的80%、内蒙古自治区的73.9%、安徽省的58.7%、江苏省的14.77%。县域经济尚未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服务业弱县”的特征,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省10.6个百分点。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两级分化。生产总值前10位的县市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34.9%,后10位的县市仅占2.2%。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县域经济分别占全省44.7%、32.1%、23.2%,同一区域内县域发展水平也不够均衡。全省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县市不到总数一半,还有18个县低于50亿元。四是县域财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县域财政实力整体较弱,中省财力性转移支付占县域财力的60%以上,有47个县市占到70%以上,非税收入占县级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县域存贷比仅为45.24%。全省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同全国比明显偏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440元、9396元,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76元、2967元,排在全国第19位、26位。五是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欠账多。县域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75个百分点,80%的县城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普遍不够完善,县城市容市貌、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准确把握追赶超越对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X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抓好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探索县域科学发展路径,今年2月,经国务院审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发展改革方案》,对发挥嘉善在县域践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上的示范引领作用,作出了安排部署。近期央视新闻联播以“嘉善县域科学发展启示录”为题连续报道了其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和成效。这些说明,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三次X代会,把追赶超越、“五个扎实”要求作为陕西未来发展的根本遵循,特别强调,陕西发展上台阶、上水平,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突破口也在县域,要有效提升县域活力。
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X代会部署,把大力推进兴县强县作为落实追赶超越要求的战略举措,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对照标杆争先进位,抢抓机遇追赶超越,努力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困难县,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为我省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把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兴县强县的关键支撑,推动县域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更多资料+微信:
培育和发展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之路、根本之策。要统筹推进稳增长与调结构、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动能培育,抓业态促增长、抓园区促聚集、抓创新促转型、抓服务促投资,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
1.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主线。要紧盯需求结构变化,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魅力旅游名县。
一是大力培育特色现代农业。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一县一业”向纵深发展,建设20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要实施优势品牌战略,加快创建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促进渭北陕北苹果、秦岭北麓及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