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114
2024年1月
在全市“三抓三促”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2月25日)
同志们:
从2007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都召开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工业经济工作,充分体现了工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待会,魏书记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更多资料 +微信:
一、充分肯定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去年以来,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制约因素日渐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把发展工业制造业作为核心任务,深入实施“以工兴市、产业强市”战略,坚持以市场导向调控经济运行,精准把脉、精准施策,工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总量攀升、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0%、达40.4%,占二产比重提高到83.6%,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总量指标实现“七大突破”: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1023.1亿元,增长23.1%,相当于1996年至2009年14年的累计投入;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3432亿元,增长15.9%,是2011年和2012年两年总和;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自2012年突破2000亿元后,去年又突破3000亿大关、达3330.6亿元,增长13.2%;规上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了一番多,突破800亿元、达892.4亿元,增长14.5%;规上工业利润四年翻了近两番,突破300亿元、达32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2400户、达2482户,稳居苏北第三;工业用电量四年翻了一番,突破100亿千瓦时、达103.9亿千瓦时。更多资料+微 信:
二是主导产业呈现集聚态势。出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意见,构建了市域“4+4”和县域“2+1”产业体系。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稳步提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94.5亿元、增长12.8%。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7亿元、增长23.1%,其中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双双获批为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智能家电产业上,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集聚了格力电器、东贝压缩机、双鹿上菱电器等总投资超百亿元的13个大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初步确立了全国白色家电产业第五极的地位。绿色建材产业上,抓住国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政策机遇,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合作论坛和宿迁(德国)投资环境说明会,与世界500强企业巴斯夫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德国BGW、康程新材料等总投资超过140亿元的20余个大项目相继落户宿迁,抢占了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先机。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的同时,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到23.3%、19.9%,机电装备产业四年实现产值从百亿级到500亿级的跨越,我市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正在改变;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电量增幅背离幅度达5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五年来首次下降,产业持续向调高调新调优方向发展。产品结构加速调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55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6个,全市新产品产值突破200亿元,增幅接近工业总产值两倍;第一部手机,第一台冰箱、制冷压缩机成功下线,改变了我市长期以食品、板材等为主的传统产品结构。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新增场外市场挂牌企业25户,其中“新三板”挂牌4户,位居苏北第一。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累计向980家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8571万元,兑现资金2145万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2.74亿元;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29个,获批资金较上年增长了近3倍;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园3个,在苏北地区率先实现省创新型试点全覆盖。
四是发展动力得到显著增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康师傅饮品、杉杉服饰、海天酱油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4个,其中5亿元以上大项目创历史新高。外资外贸逆势飘红,实际到账外资达6.9亿美元、增长34%,总量相当于1996年至2010年的总和,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25个、是2013年的2.5倍;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四年增长了3倍,分别达37.5亿美元和29.4亿美元。园区发展进位争先,市及三县两区开发区省内排名全面进位,5个共建园区进入全省共建园区前10名,苏宿园区连续五年排名第一。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商事登记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资质资格去行政化等改革扎实推进,比全国提前近一年开展先照后证、“四证(照)一体”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基本不需前置审批,全年新增公司制企业9801户、较2013年增长78.8%,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签订全国首例水气热交易合同,为签约企业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多资料+微 信:
二、客观分析当前工业发展现状
当前宏观形势发生了深层次的嬗变,国内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对照新常态的要求,审视宿迁工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变化,制约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产业集聚水平偏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成熟度较低。产业成熟度通常用产业结构偏离数来表示,即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偏离数为正,则产业成熟度高,反之则低(计算公式为: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1)。评价一个产业成熟度的国际标准基准线为1.5,而我市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成熟度分别约为1.6、1.4、1.2和0.7。从产业价值链看,主要以贴牌、加工、组装等为主,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二是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去年我市第一大产业食品饮料主营业务收入仅为571.2亿元,是全省唯一尚未形成千亿级产业的地级市。三是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上下游企业配套关系较为松散,以家居制造产业为例,从市内产业链上游企业采购产品价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9户,其中超1亿元的只有2户;向市内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产品价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8户,超1亿元的只有3户,总采购金额仅11亿元,在全市工业采购总值中占比微乎其微。四是产业核心环节缺失。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招大引强,但在产业关键环节配套上重视不够,没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如纺织服装产业,大量企业集中在纺纱、织造、制衣等环节,而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的染整环节缺乏,很多纺织企业的产品只能走本地生产—外地印染—返回加工的“怪圈”。全市产业比较优势尚不明显,多数产业存在弱链甚至断链环节,缺乏关键企业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产业链内企业相互配套能力较弱,跨产业的相互关联、相互交融还处于浅层次,制约了产业集聚壮大。更多 资料+微信:
2.企业质效普遍不高。从企业规模看,虽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分别是连云港和淮安的1.62倍、1.11倍,但户均资产不足1亿元,仅为连云港和淮安的55.6%、90.8%,不到全省的一半。根据二八定律,20%的企业应该产生80%的收入。以苏州和连云港为例,规上工业中前20%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了全市的82.7%和77.7%,均在80%左右,而我市这一比例仅为60.3%。从生产效益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有龙头与无龙头的产业不一样。在我市食品饮料产业中,去年酒、饮料生产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高达34.8%,领先全国平均水平(9.9%)2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15.1%)高19.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首位;而食品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5.3%,低于全国(8.4%)3.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7%)2.4个百分点,为全省最低。究其原因,酿酒产业因洋河的龙头带动,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利润水平。有技术与无技术的产业不一样。一般看来,机械制造属于重工业范畴,利润率较高;而电子制造多是组装代工,利润率较低,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去年,我市电子制造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高达1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13.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4.4%)高13.9个百分点;而机械制造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4.1%,低于全国(5.9%)1.8个百分点,利润率在全省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市电子制造企业掌握了最新核心技术,行业竞争优势明显(如可成科技是目前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镁合金压铸领导厂商,其自主研发的CNC加工技术全球领先,产品品质及量产规模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准,虽然是代工企业,但利润率高达30%以上)。全市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产出效益不高的现状,不仅影响了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难以适应新常态、新形势的要求,亟待实现突破。
3.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突出表现在“三低”上:一是工业生产效率低。从投入产出效益看,工业投资效果一般用工业增加值的增量比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2013年我市工业投资效果系数为0.108,也就是1元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1毛零8厘的产出,而同期苏州为0.133,比我市高了23.1%。2014年我市工业投资效果系数跌到了0.078,投入产出率在下降。从劳动生产效率看,去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30.6亿元,从业人员39.3万人,人均主营业务收入84.8万元,还不及苏南等发达地区的一半。从设备产出效率看,在全省365个首台套设备项目中,我市仅7项、占比不到2%,单位产出与国际最新设备产出存在较大差距。以我市占纺织产业60%产值的棉纺为例,我市企业90%以上使用青岛186的梳棉机,每小时产纱50公斤左右,而苏南、浙江等地大规模运用的瑞士立达梳棉机,每小时产纱120-150公斤,产量相差了两倍多。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2013年我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62.5)比全省(72.7)低10个点以上,排名全省倒数第二。反映在水耗上,去年全市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接近25.6吨,而全省仅为18吨左右。反映在能耗上,去年我市万元GDP能耗预计达0.571吨标准煤,高于全省(0.51吨标准煤)11.96个百分点。反映在电耗上,去年我市度电产值为33元/千瓦时,仅为苏北平均水平(42.9元/千瓦时)的77%。反映在地耗上,去年全市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180万元/亩,与省政府要求的苏北开发区240万元/亩的标准还有不小差距。三是科技创新水平低。在研发投入上,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主营业务收入的5%才能形成竞争力,而我市2013年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3%,相差了8倍。在创新资源上,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研发人员数分别仅占全省的1.7%和2%,省级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分别仅占全省的0.26%、1.75%和0.9%,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仍是空白。在创新成果上,去年全市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仅占全省的2.5%和2.7%,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0.74件,与全省平均水平(10.24件)还有较大差距。总的来说,我市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加工生产的初级阶段,企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调结构、促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4.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信贷融资方面,表现为“一高一低”:“一高”即间接融资成本高。从贷款利息看,我市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贷款加权平均年利率为7.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6%)0.5个百分点、苏北五市(7%)0.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全省第二高(仅低于徐州0.3个百分点)。从间接费用看,除贷款利息外,还需缴纳承兑汇票贴现费用、借贷搭售费用、保证金、抵押评估费用、保险费、抵押登记费、土地登记费等等,其融资成本往往达10%—15%(以市区某企业为例,该公司向银行申请一年期贷款500万元,由开发区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通过公司土地、机械进行反抵押,其中承兑汇票200万元,担保机构收取50万元保证金,贷款到账后可支配使用389.68万元,融资总成本高达12.06%)。“一低”即直接融资占比低。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乃至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注重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美国直接融资存量占比高达86%;银行主导型国家如日本、德国分别达到69.2%和74.4%;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和巴西也分别达到70%和69%。从国内看,以重庆为例,5500亿元融资中有1500多亿元是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而从我市情况看,截至2014年末,我市直接融资余额269.06亿元,仅占全市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1.35%,其中民营企业直接融资10.17亿元,仅为直接融资余额的3.78%。在用工成本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上扬。目前,企业生产成本中人力成本占了相当一部分,如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大约占三成左右,其他行业也是“涨”声一片。从全国看,因人力成本快速上涨,中低端制造业转战东南亚,高端制造业加速回流美国、台湾等本土。从宿迁看,近年来也是以年均10%的速度快速上涨,与苏南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分析,最低工资每提高10%,会导致就业率下降1%左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