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067


2024年1月
在省直机关“三抓一促”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1月30日)
在省直机关推进“三抓一促”工作,是“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根据会议安排,我着重就环境建设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我省环境建设现状,进一步树立开放理念和思维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展环境建设,始终把改善发展环境抓在手里,抓住不放,取得了积极成效。2001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整治和改善软环境作为加快湖北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2003年提出“三改一培育”,即改善环境、改革体制、改进作风、培育市场主体。之后又强力推进了“四大环境创新工程”建设,即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湖北、优质服务。2010年全省扩大开放会议明确提出,立足于打造全国最优开放环境,加快环境建设。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投资软环境最优地区之一。近些年我们在省直机关开展“执行力大讨论”、“能力建设年”、“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以及“治庸问责”活动,对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自2000年10月以来,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5轮全面清理,将原有的审批事项取消和调整80%以上,使湖北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的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湖北正在成为海内外客商关注的热点和投资的沃土。去年我省经济总量超过1.9万亿元,投资超过1.29万亿元,这与发展环境的改善密切相关。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对环境建设的成效要充分肯定,但切不可估计过高,更不能盲目陶醉。应当看到,发展环境不优仍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此,社会反映仍然十分强烈。在前不久召开的省“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少批评和建议,在我们接触的客商中,也有不少意见和投诉。比如,在省直一些部门和各地都设立了政务服务中心,目的在于集中审批,方便投资者,有的运行的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有的则互相推诿扯皮,增加了投资者的麻烦。更有甚者,有些审批事项设置了诸多前置条件,要经过多个环节评审,缺乏有效监督;还有的事项集中审批后,多个部门上门“拜访”,使企业难以招架。所以,我们必须围绕把湖北建设成全国最优投资环境这一目标,继续下大力抓好环境建设,省直机关尤其要在环境建设上发挥带头作用。更多资料+微信:
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是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环境经济”。环境是“气候”,企业是“候鸟”,产业转移就是“候鸟迁徙”,哪里气候适宜,它就迁徙到哪里;环境像“磁场”、像“气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哪里环境宽松,哪里生产力就活跃,经济发展就快。当前区域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环境竞争上,环境创造竞争力,创造商机,抓环境建设就是抓发展。我们只有打造全国最优的发展环境,才能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生产要素流向湖北,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要树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投资形象”的责任意识。环境建设无小事,需要人人参与,共同打造。虽然不可能人人都参与招商引资,但是人人都可以影响城市形象、形成投资环境。涂镀板项目为什么能落户宜昌?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很能引人思考:投资者派出小分队进行前期考察,看到街上很干净。他们问环卫工人,对这个城市的感受如何。环卫工人介绍了自己生活发生的变化,介绍了市民对市委、市政府的直观印象,并说自己对这个城市很满意。这成为打动投资者投资该市的一个起点。优化发展环境人人有责,在省直机关要形成一种“我为优化发展环境尽责,我为优化发展环境奉献,我为优化发展环境争光”的浓厚氛围,让“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公务员是公仆、损害企业利益是罪人”成为一种风尚。三是要树立“企业发财、地方发展”的双赢思维。舍得舍得,先“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在环境建设上,我们要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立足于先“舍”后“得”,全力服务企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了,地方经济发展就有了基础。要坚决摒弃“肥水不流外人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