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268


2024年1月
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 引领新常态下平稳发展创新发展
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25日)
一、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且用辩证的方法,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深刻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九大趋势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用四句话对新常态进行了概括,他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迫切需要重构新的平衡关系,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频共振、互为促进。这就要求我们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一方面,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要牢牢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关系调整,以生产关系调整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新常态下达成新的平衡,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健康轨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体现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浙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这里,我结合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论述的思考,联系浙江实际,谈几点体会。
第一,新常态就要调整速度换新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浙江而言,增速换挡比全国更早些。进入“十二五”以来,GDP增速均低于10%,可以说已经开始由高速向中高速的换挡。应该看到,这些年我们的增长速度放缓,既有国内外宏观环境深刻影响的因素,也有我们主动调整减速的因素。今年7.5%的增长速度,是符合新常态阶段性特征的,处在合理区间,是全省上下付出艰苦努力的结果。更要看到,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我们要理性看待增长速度。经济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要持平常心,不要大惊小怪。
第二,新常态就要实现结构新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较大代价,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粗放增长、无序增长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我们坚持正向引导与倒逼推动相结合,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结构调整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出来。这些都表明,我省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演化,完全符合新常态的新要求。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就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第三,新常态就要主动应对需求新变化。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新常态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发挥作用的方式都在发生显著变化。在谈到消费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浪潮,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业态也不断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谈到投资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现在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只要有钱敢干、投资都有回报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要抓的是有效投资,更加注重投资结构优化和投入产出效益。在谈到出口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我省原来是外贸小省,通过大力推进外贸出口“四个多元化”,打拼出了自己的国际市场,成为举足轻重的外贸大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省低成本出口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但是我们的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加快走出去,闯出了开放型发展的新路。我们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
第四,新常态就要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发展新难题。当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遭遇“成长的烦恼”,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破解新难题、改善要素供给质量成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在谈到生产要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转换为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近年来,我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迅速减弱,用工成本快速上升,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成本也在上升。在许多领域,我们创新要素的供给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提高土地等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加创新要素供给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在谈到资源环境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近年来,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局部压力继续增大。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谈到市场竞争特点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我省的企业不能再依赖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形成竞争优势,只有把握市场潜在需求,通过供给创新满足需求,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在谈到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近年来,我省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但还要绷紧防范风险这根弦。面对这些新约束,我们要迎难而上,积极作为,趋利避害,以新的思路和办法逐一破解,变资源环境的压力为转型升级的动力。
第五,新常态就要加快动力新转换。随着资源环境、生产要素等约束的不断加剧,传统粗放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韧性更好、潜力更足、回旋空间更大,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创新创业、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都为我们培育增长新动力创造了重大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发展“五个过多依赖”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不少产业和企业承受着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经济面临着旧动力持续下降、新动力马力不足,新旧动力青黄不接的状况。这些年来,我们围绕激发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在全省形成了改革披荆斩棘之势和创新铺天盖地之势。政府自身改革加快推进,建立了“四张清单一张网”,以简政放权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创新引领转型扎实推进,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向科技创新要红利、要出路。这些举措就是要为市场消除障碍,为企业松绑,更多增强市场信心,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活力,使经济的增长动力更为充沛,努力形成像高铁一样的多元化、均衡化、一体化的动力结构。
第六,新常态就要稳中求进达到发展新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我省经济适应新常态的关键,就是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转中求好,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使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新的平衡。这种新平衡突出的是“稳”字、求的是“进”字。“稳”是基础,“进”是目的。新常态下的稳,是在经济减速与提质增效间达成的,是在抓好当前和谋好长远中实现的,是更高水平的稳定。具体的就看各项经济指标的匹配度,看转型升级的进展度,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看生态环境的改善度,看矛盾风险的化解度。我们一定要不断巩固稳的基础、坚定进的信心。我们定的目标,既不能太冒进,也不能太保守,浙江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