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259
2024年1月
坚定信心 振奋精神 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2月10日)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贯彻X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两创”总战略的要求,认真分析当前“三农”发展形势,研究部署2009年“三农”工作。
一、深刻分析形势,切实增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农业增加值达到1095亿元,增长3.9%,首次突破千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58元,增长6.2%,连续24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新”:
现代农业建设形成新局面。粮食总产量达到155亿斤,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继续加快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的比重上升到28%,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加快成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6万个,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85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地方的产学研、农科教协作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和生态环境工程的改造和建设加快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范围继续扩大。
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气象。积极组织乡镇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推进农村家庭工业小区和农民创业园区建设,乡镇企业平稳增长。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5万户,营业收入近40亿元。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深入推进,共培训农民85.7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21.2万人。
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新变化。31个县市完成总体规划编制。新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顺利启动,完成环境整治村4471个,169万农户受益。农村供水、交通、环卫、广电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新增303万人,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完成5500公里,村内主干道硬化新增5225公里,农村公厕新建4006座,农村户用沼气池新建1.6万户,20余个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行政村连锁便利店覆盖面达到51.2%。
农村民生状况有了新改善。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等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加合作医疗农民达到3094万人,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35.9元。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率先建立,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实现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47万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借读费全部免除。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农村社区责任医生达到3万余人。农村“文化低保工程”开始启动,40%的农村低保户免费收看有线电视。1.7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得到改造。
农村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启动,扶贫开发重点由消除区域贫困为主向消除个体贫困为主转变。下山搬迁扎实推进,省扶持的29个县完成下山搬迁7.3万人。来料加工业快速发展,29个县发放来料加工费25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加工费收入达到3800多元。金融扶贫加快推进,74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和扶贫小额信贷开始实施。对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达到193亿元,“山海协作”项目到位资金达到230亿元。新一轮结对帮扶体系全面建立,省级结对帮扶单位有4425人到结对帮扶村开展帮扶活动,帮扶资金达到1.2亿元。更 多资料+微信:
农村社会管理取得新成效。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农村平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以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为主要内容的“五联”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乡镇综治工作中心、较大村居综治工作室规范化建成率分别达到96.4%和86.4%,农村刑事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工作指导员作用充分发挥,指导员共调处矛盾纠纷10.7万起,避免和劝阻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1.3万起。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三农”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突出表现为:一是农产品内需不足、出口受阻,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行、卖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难度明显加大。二是企业经营困难、用工减少,导致农民工就业困难、返乡增加,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三是财政增收、企业增利困难,导致“三农”投入持续增长乏力,保持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势头难度明显加大。四是农民就业困难、收入难增,导致农村潜在矛盾增加,保持农村和谐稳定难度明显加大。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但我们更要看到,做好今年“三农”工作也有众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省综合实力大为提升,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三农”抗御各类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中央《决定》、省委《实施意见》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营造了重农强农的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干部群众应对危机、共渡难关的信心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显著增强。三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和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四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三农”平稳持续发展的机制已初步构建。这些都将为我们战胜困难风险、促进“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此,我们既要全面把握形势,增强危机意识,把当前的困难、潜在的风险估计得充分一些;更要切实增强信心,努力化危为机,确保今年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我省“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按照“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理解做好今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和“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工作方针。
(一)“保供给”是今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保供给”就是要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切实保障粮油、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既是实现农业基本功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支撑;既是应对当前不利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目标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从今年来看:
“保供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需求、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保障。农产品供给数量与农民生产积极性密切相关。当前,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下行趋势,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可能因此受到挫伤,进而农产品供给数量有可能出现下降。这会带来农产品供给数量的不足和市场价格的上涨,使城乡低收入者、失业人员、减收人员等降低生活水平,甚至引发社会不安定。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力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保供给”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支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持在农业。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农产品的需求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目前农产品供给比较宽松的局面,一方面是全国农业连年丰收带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下出口受阻、内需不足造成的。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农产品供给形势所迷惑,一旦宏观经济转暖,农产品需求总量就会有明显增长。如果农产品供给不足,一些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所以,我们既要确保今年农业稳定发展,又要着眼于长远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促增收”是今年“三农”工作的突出主题。“促增收”就是要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既是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既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力举措,也是优化城乡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从今年来看:
“促增收”是“三农”工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所在。我省农民收入已形成以非农收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来源格局。当前,我省不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用工需求减少,造成了农民就业渠道萎缩和大批农民工返乡待业。这就会影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人均收入有可能因此出现增幅明显下降的局面。同时,我省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主体众多,农民资本经营收入较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不仅对农民就业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也会严重影响业主的收入,进而在总体上影响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还有,农产品价格下行,虽然总体上对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有限,但对纯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影响十分显著。农业经营收入、非农产业工资收入、资本经营收入同时受到冲击,这种增收困难的“三碰头”,使今年成为我省农民增收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千方百计开拓农民生产和就业的门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促增收”是当前扩大国内需求的现实需要。扩大国内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当前,我省已全面进入追求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新阶段,城市居民家庭已基本满足了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而农村居民家庭尚有较大需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户需求更大。农民收入不增长,消费需求难扩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就难以摆脱。所以,我们既要通过发放消费券、家电下乡等政府补贴来刺激农村消费,更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的消费能力。
“促增收”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核心,也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根本性标志。省委在《实施意见》中专门提出了到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的目标。当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已进入相持阶段,2005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稳定在2.45∶1到2.5∶1之间,2008年下降到2.45∶1,比上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