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540


2024年1月
在全市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读书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018年5月14日)
市委决定集中两天时间举办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彭清华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引导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改革创新、苦干实干,全力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加快推进全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一、提高ZZ站位,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精神实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执政之问”,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5次就四川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涉及四川ZZ、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X的建设各个领域,关乎四川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清华书记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深度解读,前段时间我们作了传达学习,下一步,要继续抓好学习,真正学懂弄通、入脑入心,着重要从三个方面把握。
一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宽广视野、深刻洞察和战略远见,统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明确的实践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四川“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重大战略问题,是指导治蜀兴川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做好新时代攀枝花工作的根本遵循。
二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丰富内涵。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省委梳理了162条要点,清华书记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ZZ保证十个方面作出了“十个指明”的精准概括,为全省抓好学习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我们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参悟透、领会好。
三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理论体系,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四川的生动实践,聚焦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课题,为治蜀兴川标注了时代方位、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谋划、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我们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联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学而思、学而信、学而用,坚定用以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攀枝花力量。更多 资料+微信:
二、主动融入治蜀兴川大局,深入思考研究事关攀枝花改革发展的六个重大问题
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清华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提出和回答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天府六问”,抓住了事关全省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既有许多创新观点和理论阐释,又给全省各级X组织和X员干部出了题。我们要立足当下、结合实际,准确把握攀枝花所处的战略地位,深入思考事关攀枝花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努力答好推动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第一个问题:在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格局中,攀枝花如何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辨方位而正则。清华书记立足四川迈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对全省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精准把脉,科学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找准了谋划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特别是提出了“要在充分发挥成都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在全省规划建设区域经济中心”“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形成‘一干多支’格局,推动差异化发展”的战略谋划。贯彻省委部署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找准当前所处的战略地位,深刻把握市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总体来看,攀枝花当前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特征: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一是在全省有分量。攀枝花是一座因国家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城市。在三线建设时期,我们曾创造了“百里钢城”的奇迹,在全国、全省工业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尽管经历了工业持续下行的压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但攀枝花依然是全省的“一朵花”。2016年,我市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跻身全省“千亿俱乐部”。特别是清华书记强调“大不大看总量、强不强看人均”,我市经济总量虽然不大,但人均财力及城乡居民收入、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等多项指标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或第二,并成为全省人均GDP唯一突破9万元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123.61万人,居全省19位,占全省的1.5%,这1.5%的人口创造了全省3.1%的GDP、2.3%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攀枝花还是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对攀枝花发展充满信心。
二是发展有基础。一座城市的发展,要看比较优势如何充分发挥,攀枝花的比较优势就是地下的钒钛和天上的太阳。我们拥有储量世界第一的钛和世界第三的钒;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六度”禀赋,特别是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20.3℃,冬天可以穿衬衣,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鲜花盛开。依托比较优势,我们加大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同时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市一二三产比例由2010年的3.8:75.5:20.7调整为2017的3.2:65.2:31.6。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定体量规模的工业体系,正加快发展以“康养+”为代表的新兴先导型产业,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名片越打越响,为实现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未来有前景。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纵深推进,特别是省上将攀枝花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区,明确把攀枝花定位为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为我们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新的机遇不断涌现,比如,省上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进一步实施南向开放,以及近期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市”,被国务院予以通报表彰,今年将被优先支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有关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方面先行先试,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和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并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钒钛产业在经历行业低谷期后目前处于新一轮发展周期,尤其是在钛及钛合金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钛材需求量巨大。
四是现实有挑战。从客观来看,国际经济进入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期,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中低端分流”,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产生双重挤压,加之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和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新的变化,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地缘ZZ局势不稳,世界经济ZZ形势不明朗。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大家不要以为世界离我们很遥远,也不要以为转方式调结构只是上面的事。比如,贸易争端中的一些政策调整,往往会对我们农产品生产、工业配套以及消费和服务业带来波动;又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对我们也是挑战。此外,各地发展竞争异常激烈。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7年为25.82亿元,居全省第5位;2012年为57.2亿元,居全省第8位;2017年为60.59亿元,居全省第12位。十年来,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4倍,全省增长3.2倍,而我市仅增长1.3倍。从GDP总量来看,我市排位最好的是2008年,居全省第13位,2009-2015年均居第15位,2016-2017年居第14位。
攀枝花与第6位的泸州差距由70亿元扩大到450亿元,与第10位的内江差距由37亿元扩大到190亿元,与第15位的遂宁差距由多37亿元缩小到6亿元,可以说是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强兵越逼越紧,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特别是当前,与我们相邻的凉山、楚雄等地也在大力发展钒钛、康养产业,与我们在资源、要素和市场上展开竞争。高质量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保持合理的稳定的增长上,没有一定速度和规模作支撑,转型发展就没有空间,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从主观来看,去年以来我们赴成都、苏锡常、杭嘉湖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通过深入对标分析,我们发现,与中央、省委的要求,与攀枝花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全市X员干部在观念、作风、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有的“大山意识”“峡谷意识”浓厚,干工作墨守成规、生搬硬套,缺乏创新精神,不敢想、不敢闯、不敢试。另一方面,狠抓落实的作风还不够硬。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工作推磨、推诿,造成不落实、不落地;也有的把说了当成干了、把干了当成干好了,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永远在路上。再一方面,推动发展的能力还不足。谈问题一套套,说困难一堆堆,解决问题一筹莫展,工作很忙,但成效甚微,贻误时机、影响发展。虽然经过“两转一提”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的问题仍需持续解决。
总的来看,攀枝花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但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发展要素趋紧和增长方式粗放的双重压力、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责任,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最大的市情,但发展潜力大、发展后劲足、发展前景好。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跳出大山看攀枝花,站在全国、全省看攀枝花,深入研究、系统谋划,抓住机遇、苦干实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攀枝花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个问题:在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攀枝花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加快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清华书记强调,“要着眼推进四川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思考谋划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等重大问题,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因此,我们要谋划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将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上。实质上,这三者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承接的,转型发展是方向,创新发展是动力,跨越发展是最终目的,其基础都在于高素质的产业。
发展高素质的产业重点要瞄准两个方向开展研究,一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如长期发展钛产业的陕西省宝鸡市,高度重视钛产品升级、钛产业链延伸,推动钛产品走向航天、航空、医疗等各个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钛谷”;二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如依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河南省鹤壁市,“腾笼换鸟”发展了以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镁精深加工、现代家居产业为主的“3+2”工业体系。对于攀枝花这样的传统矿业城市而言,要想发展高素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我们的比较优势是钒钛和阳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核心就在于做好“钒钛”文章,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核心就在于做好“阳光”文章。可以说,就攀枝花来讲,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具体实践就是要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实体经济,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完成好提升质量、做大总量的双重任务。
我们究竟该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关键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对照目标找差距;坚持问题导向,对着问题开药方,精准施策。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就是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那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对此,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认真解答,进一步理清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的思路。
做好“钒钛”文章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市钒钛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原矿采选及钛原料、钢铁及机械产业、钒产业、钛白产业、金属钛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并发展了选矿药剂、绿矾综合利用、硫酸、氯碱等衍生产业,在市域内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配套、齐头并进发展的态势。2017年我市钒钛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2.7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84%;钒钛产品出口5.3万吨,创汇2亿美元。可以说,钒钛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挥。但同时,对标钛产业发展较好的宝鸡来看,我市仅有钒钛企业60余家,而宝鸡仅钛生产、加工、贸易等企业就超过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家;我们的龙头企业攀钢钒钛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94.36亿元,而宝钛集团是208亿元。我市钒钛产业大多集中在钛精矿、钛渣、钛白粉、海绵钛、钛锭等原材料行业,金属钛、钒钛机械制造、钒钛新材料等深加工企业不足总量的27%,而宝鸡已形成海绵钛-钛铸锭-钛加工材-钛合金材-钛复合材-钛材深加工产品的完整深加工产业链,钛加工材产量约占国内总量的60%,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高于我市。相比而言,我市钒钛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我市做好“钒钛”文章面上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延伸不够、规模企业少。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滞后、创新驱动不足、市场机制不活、开放程度不深、资源路径依赖等主观原因,也有历史、区位、交通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不足,关键技术攻关难。我市钒钛等资源均非独立成矿,而是和铁等数十种元素共生,炼钒钛必先炼钢铁,钢铁产能决定了钒钛原料的产能,而高炉渣提钛等工艺开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钒钛资源的高效低成本开发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