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365


2024年1月
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 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在全国审计机关深入学习贯彻X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1月28日)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已经作出全面的安排部署。能不能实现“十三五”审计工作目标,完成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关键在于能不能把中央的精神吃准吃透,把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搞清搞明,把中央的要求落实落靠。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提高认识、创新理念、转变思维、聚焦重点,进行再动员、再部署。重点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更好地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我们常说,明大势才能谋大事。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跨过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后,经济发展的环境、特征、动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X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论断。随后,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了进一步阐释。在2015年10月召开的X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论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内涵,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在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明确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五大重点任务。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并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新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全面、深入的阐释。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到五大发展理念,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起一个紧密衔接、一脉相承的逻辑体系,是对我国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新认识,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把握,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路径的新探索。这个逻辑体系不仅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行动的有机统一,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21世纪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ZZ经济学。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到充分发挥审计在X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上,做到认识到位、行动自觉、步调一致。
(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绝不是一句口号、一个标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在哪里、常在何处、有何特征,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一是对新常态怎么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重大问题。通过对新常态的深刻认识,理性把握,辩证分析,准确判断,要看出自信心,充分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要充满信心。要看出危机感,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节点,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短期难以避免,有些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会逐渐浮出水面,难免会有“短痛”和“阵痛”。要看出定力,这些重大的阶段性特征是波浪前进中的新曲面、螺旋上升中的新弯道,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我们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不能乱了阵脚。要避免认识误区,新常态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不能简单地以“好”或“坏”来评价认识;新常态不是一个箩筐,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往里装,不能把所有负面的东西都归因于新常态;新常态更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能把它当作不作为、不想为、不能为的借口和挡箭牌。
二是新常态下干什么?对这个问题,一些同志可能感到很迷茫。那么,新常态下到底要干什么?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央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具体地说,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36项改革任务和举措,四中全会提出180多项,五中全会又提出了若干项。根据这些任务和措施,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性制度文件。这些都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审计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审计监督要全力促进和保障落实的重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些新变化,加紧锻造新能力,尽快适应新常态,努力实现新作为。更多资料+微 信:
三是新常态下怎么干?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X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个更加注重”,可以说是引领新常态的方法论、实践论,包括: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落实到审计工作中,我们就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符合“十个更加注重”标尺的,要切实纠正;对符合这个标尺的,要大力促进。比如,对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行政过多干预资源配置等现象,我们要客观揭示和反映,坚决查处、推动问责;对适时变通、千方百计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精准扶贫脱贫、保护生态环境等行为,要积极鼓励和促进。
四是新常态下怎么办?能不能遵循大逻辑,能不能进入新状态,能不能有新作为,关键在于能不能迅速适应和转变思维方式,这对广大审计干部是一个重大考验和严峻挑战。目前,我们对传统的审计思路和模式都很熟悉了,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对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有些审计人员可能会觉得比较陌生,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不会为、不善为;有的面对新的形势迷惘、畏难,不愿为、不敢为;还有的在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与新常态的要求逆向而行、背道而驰,自己却还浑然不知。大家一定要认识到,审计是监督和检查别人的,如果审计人员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不对,不仅会把审计工作带进死胡同,更可怕的是可能影响审计对象去创新、去发展,不利于改革发展。我们一定要转变思维、改变观念、及时充电、补课补脑,切不可坐着等、站着看、总抱怨、慢吞吞、“庸懒散”。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我们X的历史上,每一次思想的解放、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创新,都推动了发展的新跨越、开拓了发展的新境界。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凝聚着我们X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是面向未来的深远谋划。我们必须准确理解把握,切实树立和践行。
一是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是新常态下解决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进程中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发展短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五大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新常态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命题,是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难题的总钥匙,一定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切不可割裂开来,偏废任何一方。
二是要深刻准确地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发展为首,着眼于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是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绿色发展着眼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核心在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开放发展着眼于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是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更好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是要深学笃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的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持续开放、推进共享。我们要善学善用、深学笃行,不仅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审计事业发展,更要通过发挥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着力点。当前,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还是一个ZZ经济学术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其切入点和着力点是供给侧,其内容特征是结构性,其核心是改革。简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实现新的平衡。其精髓在于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用创新的力量打造动力引擎,让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基本逻辑就是要“创造新供给,培育新需求”。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是为什么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观察问题,要看全貌,更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看到病症,更要找准病因病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仅有总量性、周期性问题,更有结构性、长期性矛盾,两者交织并存、相互掣肘,其中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且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矛盾的根源则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