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346
2024年1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
不断开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2014年8月30日)
—、坚持认真学、深入学、系统学,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和指导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现稳健发展、良好开局。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和重要论述,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框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正确道路。我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和重要论述,主要包含五大方面内容:
(一)科学研判经济发展大势。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经济工作时多次提到“大势”这个词,并且一再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大变动作出了三个科学判断。他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龙全球化的大势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从国内情况看,经济环境出现复杂变化,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具备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发展中就是机遇,不平衡就是潜力。他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我国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原有的隐忧扩散,新的问题正在产生,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形成了稳中有忧、稳中有险的局面。当前我国所处的“三期叠加”时期是高速发展后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出现一定困难和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同春夏秋冬循环交替一样,是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现象。他提出,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新常态”这一新概念。最早是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提醒我们要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今年4月在中央ZZ局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他再次指出,要辩证看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风险,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不必大惊小怪,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5月在河南考察、7月在召开X外人士座谈会和7月底中央ZZ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他都强调这一重要概念和观点,并对“三期叠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放大的情况作了深入分析,明确提出,要从国民经济循环流转的角度,准确把握“三期叠加”阶段风险的多点性、叠加性、关联性特点,全面认识和把握风险。要采用“保守疗法”和“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方法应对不同风险。他还特别强调,跨越“三期叠加”阶段的根本出路是创新发展。关键是把握好多重目标的平衡。
(二)深刻阐述经济发展方略和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说不要经济增长。我们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要转要调就要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他还强调,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我们的战略谋划力和战术战役执行力都要强,同时二者要有机有效结合。想的事要做,做的事要围绕战略谋划做。所谓战略谋划和战略落实,就是要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出正确的目标,做正确的事情。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
(三)系统阐明经济发展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创新,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市场活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消费是起基础作用的,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投资是起关键作用的,在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发挥好投资作用的关键是调整和稳定社会预期,引导好投资方向。出口是起支撑作用的。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做好经济外交工作,加快走出去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外需,保持传统出口优势,提高出口产品创新要素比重,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和障碍,为经济发展增添更大推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X和政府的积极作用。要把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推动政府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使他们增强信心、施展才能。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四)明确提出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工作重点。正所谓“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不能再拖了!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要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根本出路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要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必须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和对农业的支持。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到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