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641
2024年1月
在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8月4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上午,我们举办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成立大会,这是我们大同市文化建设、文化复兴的一件盛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为我们名城保护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们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造市的重点工程。我们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的成立,为我们的名城保护(将起到积极支持和保证作用)。因为我们的名城保护需要科学的支持,需要历史的依据,需要群众的智慧,需要社会的力量。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可为我们的名城保护,提供历史的依据,提供图典、老照片、修复的依据,提供当代名城保护的新信息、新技术、新案例。我想名城保护,刚才安主任讲得很好,他提到多调研、多建议、多服务、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以调研为基础,以建议为途径的工作方法,讲得非常谦虚。他说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只给名城保护工作提供服务,把调子放在最低处。这个基调的把握体现了我们的安主任是以很高的ZZ智慧,来支撑我们文化古城的修复工作。名城保护是我们大同的一件大事,大同历史上就是两汉名塞,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建国后又是全国的“煤都”。现在我们要打造文化软实力,文化造市,实现我们城市的根本转型,这是我们大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
目前,名城保护面临着几种大的考验,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中国规划院是我们搞名城修复建设规划最权威的地方,它里面有个名城保护所,我们正在那里作规划。在规划讨论中间,我们反思名城保护的实践,其中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三个破坏”、“三个误区”。
第一个破坏是改造性的破坏。在我们城市化的浪潮中,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我们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把我们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的四合院、类房、脊房统统称为棚户区,要在改造中推倒,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城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危机。在棚户区改造中,全国推倒的四合院的案例很多,这就是典型的改造性破坏。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第二个破坏是建设性的破坏。建设性的破坏就是现代人搞的文物造假。最近有人给我推荐,说河北廊坊的古城改造搞得很好,是天下第一城。我就慕名而去,去了之后我感到非常悲哀。他们花的钱不可谓不多,花了几十个亿,但他们造的城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破坏。它完全曲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它的尺度、造型、用材,完全是反传统的,他们只是把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符号强拉硬拽地剪辑到现代建筑上面。据说他们还请了外国的原住民住在里面,经常举行一些国际性的活动。承揽这项工程的公司很有实力,很有钱,包括北京的平安大道改造也是他们搞的。他们搞的这些东西,外国人去了之后,它给人家展示一个什么文化呢?肯定地说,它所展示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就像我们百家讲坛,有个中医讲阴阳五行,他讲得是错的。他仅仅讲到一个“气”,还把“气”这个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化为一个具体的物质。说什么中国文化你听懂就行了,听不懂也就那么回事。他不懂,还把中国文化浅薄化,这也是一种破坏。
第三个破坏是修复性的破坏。我们现在一些人修复文化遗产,没有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他整旧如新,给文物加了涂料,加了彩绘,破坏了它的原真性、真实性和沧桑感。这是把老东西修成了新东西,真东西修成了假东西,这是一个更大的悲哀。他们不知道对老祖宗创造的非常伟大的古代文物遗产,应该匍伏在地,进行小心翼翼地修缮。我这次到敦煌看到人家修复壁画,像绣画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小心翼翼地修缮,花那样大的代价,这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更多资料+微信:
还有“三大误区”。这三大误区是来自我们专家学者另一个层面的困扰。第一个误区是,忽视了我们中国传统建筑砖木结构的时间局限性。我们破木结构的建筑受风雨的侵蚀,自然的风化,是很容易腐朽掉的。建筑专家梁凤英先生就说,中国的古代建筑是有问题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它基础的问题。基础没有挖到冻土层,所以就很容易受到积水的影响。特别是在北方随着冬夏季节的变化,产生热胀冷缩的物理效应,很容易造成地基不均匀的沉降,很多建筑物的倾斜都是在地基上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梁太大了。我们传统建筑的木构是三角结构,承重在柱上而不在梁上,梁只起到一个拉力的作用。所以说,一个时代古建的修复是必然的,我们的砖木结构与欧洲的石结构的建筑是不一样的。砖木结构是有寿命的(寿命较短的),比如现在晋祠的圣母殿是宋代的建筑,到元代、明代、清代他都要维修,故宫现在也不是正在大修吗。就说我们的下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