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715
2024年1月
在市委七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7年9月1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报告今年来市委常委会的主要工作,安排今年下段工作,部署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组织动员全市上下从更高站位推动常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X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第七次X代会要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40亿元,增长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207元、6713元,增长8.3%和8.1%。1-7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3亿元,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949.9亿元,增长13.7%。市委常委会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力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结合实际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突出创新驱动,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上半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5%。突出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突出对外开放,成功举办德商恳谈会、港洽周等招商活动,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58个,实际利用内外资增速均为全省第一,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认真抓好重大项目、重要活动。坚持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成功举办系列重要活动。项目建设好事连连,黔张常铁路、沅澧快速干线、沅江隧道加快推进,安慈高速近期开工建设,常德烟厂易地技改、海绵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闭关三年改造的桃花源开始试运营。形象提升好戏连台,春节期间央视《家和万事兴》栏目推介的四大城市名片就有常德,穿紫河海绵城市建设得到央视多个栏目集中报道,圆满承办中德法治国家对话研讨会、全运会龙舟决赛和首届海峡两岸旅行商大会,后段还将举办全国100大城市机关X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常德国际马拉松赛。社会各界好评如潮,4月份被评为贯彻落实X中央、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的先进典型,7月份被列为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前不久入选全国首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明显增强。
三是确保实现社会安定、百姓安宁。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保民生、保稳定的责任扛在肩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狠抓民生改善,强力推进环保督察和脱贫攻坚整改工作,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难题,全市八项民生支出达到232亿元,增长37%。狠抓防汛保安,面对6月下旬连续两轮强降雨,突出压实责任、充分准备、提前调度、及时处险,夺取了防汛抗灾决定性胜利。狠抓安全维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无上访村(社区)”建设,在几个重要特护期实现进京非访“零登记”,营造了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四是千方百计激发动力、激活主体。注重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开放的胸襟汇聚动能,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大力深化改革攻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省委部署的16项重点改革任务,继续实施十大自主改革,津市“绿色存折”制度改革获得全省管理创新奖第一名。大力破除瓶颈制约,突出解决融资、用地、征拆等问题,新增建设用地1.3万亩,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6%和24.8%。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在全省率先推行“二十证合一”,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激活民间投资,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2.5万户,增长35.7%。
五是始终坚持严格责任、严明纪律。认真履行“两个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X向纵深发展。强化X内制度建设,制定实施全面从严治X“18条”,推进管X治X落细落小落实。强化思想ZZ建设,着力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集中举办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轮训班,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开展迎接X的十九大宣传。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出台实施严明工作纪律、严格工作责任十项规定,持续深入纠“四风”、治陋习,查处“四风”问题467起1023人。强化反腐倡廉建设,成立市委巡察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完成纪检派驻改革,创新开展“两同时”谈话,深入推进各项专项整治,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247起,给予X纪政纪处分876人。
六是谋划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着眼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新常德新创业的总要求、“一三五”的总目标,谋划提出了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总战略。围绕完善这一重大战略,深入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认真组织“我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献一计”活动,研究出台“1+X”系列文件,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开启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新征程。这次会议将要审议通过《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若干意见》,还有促进工业园区发展、扶持开放型经济、设立用好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市长质量奖、工业企业降费减负等系列文件出台或即将出台,这必将推动常德开拓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回顾今年来的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饱含着各级X组织的砥砺奋斗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现在,常德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大使命。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若干意见》,不断把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推向前进。
一、提高ZZ站位,以坚定自觉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谋得深,才能干得实。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着力抓好产业培强、干部培优、机制培活、作风培实;着力推动全市发展从追求颜值向追求颜值与气质并重转变,从注重规模规格数量向注重管理质量效益转变,从内陆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从全面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要准确把握常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全局研判形势,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切实增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大势所趋。观全局者谋大事,顺大势者创伟业。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是结合实际践行“四个意识”的具体行动,是审时度势加快常德发展的战略选择。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重点强调产业发展和扩大开放的问题。省第十一次X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重大部署,提出要以“四大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以“五大行动”拓展开放新空间。贯彻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必须依靠开放汇聚生产要素,依靠产业打牢发展根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我们要顺应新的发展要求,站在ZZ和全局高度抓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创造性地推动上级决策部署在常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现实要求。开放是强市之路,产业是立市之本。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城市提质、民生事业、X的建设等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位置、有影响、有作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常德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发展不强。去年全市1000亿元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常德烟厂一家就贡献了560亿元,这一方面说明烟厂为常德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产业发展还比较脆弱。二是开放程度不够。上半年,我市进出口总额41亿元,仅占全省的4%,这与我们经济总量占全省9%、排全省第三的位置极不相称。三是干部队伍不优。主要是年龄结构老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发展潜力不足,缺乏干部成长的长远竞争力。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现状,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大力破解发展难题,切实补齐发展短板。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3.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抓开放就是抓发展,谋产业就是谋未来。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不可能一蹴而就,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责任和担当,透射了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和情怀。开放强市,就是要借力打力、借力发力;就是要拿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拿明天的钱干今天的事,拿社会资本干需要财政投入的事;就是要借外力来解决自身发展的瓶颈和难题。产业立市,就是要把产业作为经济的载体,强化发展支撑;就是要向产业要动力,培育发展动能;就是要狠抓产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我们要着眼未来、着眼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战略定力,坚持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坚持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须有我,推动常德发展行稳致远。
4.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战略深化。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新常德新创业的总要求和“一三五”的总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张符合上级要求、符合常德实际、符合群众期盼的好蓝图。要实现新常德新创业总要求和“一三五”总目标,重点是要抓开放、抓产业、抓发展。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总战略,是新常德新创业总要求和“一三五”总目标的延续和深化,是一脉相承的发展主旋律和战略升级版。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脉络和战略重点,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突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不忽悠、不折腾、不跑调,不断把为常德人民造福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二、把握重点任务,以坚韧定力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
制定战略只是第一步,实施战略才是关键一步。全市上下要聚焦聚力发展短板,精准精确保持定力,奋力推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深入实施。
1.着力推进产业主导,打造发展新高地。坚持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着力扭转产业支撑不强、产业项目偏少的问题,不断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
要把产业转型作为促发展的主路径。围绕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发展新型工业。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计划、制造强省五年行动、全省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重点打造食品及生物医药、烟草、先进装备制造三个千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