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879


2024年1月
在天津援藏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7月29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心情很高兴,也很难过。高兴在第二期天津援藏干部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和我们一道并肩战斗;难过在第一期天津援藏干部马上要离开甘南这片他们情感所系的草原。过去的三年,是甘南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三年,也是天津援藏干部在雪域高原扎根奉献的三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分分合合是人生的常态。虽然这些年挂职甘南的各级干部络绎不绝,但天津援藏干部留给我们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留给甘南藏区的记忆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交织着我们对理想情怀的思考,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通过天津援藏干部队伍这座桥梁,甘南与天津在奋战小康的征途上,携手编织了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推动形成了心手相连的情感默契,共同打造了守望相助的情感归宿。然而,当我们为这份来之不易的深情厚谊而欢欣鼓舞的时候,第一期援藏干部却要在雪域高原最美的季节里离开我们,离开他们曾经释放情怀、绽放精彩、奉献智慧的大美甘南。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感情是纠结的,因为天津援藏干部在甘南工作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既忍受着因高原缺氧而难以入眠的身体煎熬,也承受着饮食习惯差异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以毅然决然的精神很快和各族干部群众融在一起,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面对甘南,大家付出的是心血和大爱,成就的是理想和人生;面对离别,大家留下的是精神和风采,带走的是感动和眷恋。当这种感动和眷恋转化成一种种沉甸甸的生命积淀时,国家的使命、组织的嘱托、人生的追求必将在更高层面获得升华,人生履历也将因为这段刻骨铭心的高原岁月而更加丰满。更多资料 +微信:
我们深深明白,甘南的工作环境与天津没有可比性,特别是3000米的高海拔,无情挑战着每个人的情感底线和身体红线。但是,在三年的风雨兼程中,以温辉同志为代表的第一期天津援藏干部却没有向雪域高原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环境低头,反而在以苦为乐和积极向上中圆满完成了组织交待的艰巨任务,生动诠释了天津人民不怕吃苦、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令人欣喜的是,就在第一期援藏干部即将告别甘南的时候,以宋友好校长为代表的第二期援藏干部却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踏上了支援藏区的漫漫征程,开启了一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梦想之行。借此机会,我代表甘南州委州政府和全州74万各族干部群众,向宋校长一行来到甘南再续情缘、再谱新爱表示我们最热烈的欢迎和最崇高的敬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然这是一次辞旧迎新的座谈会,但辞不尽我们心中对温辉同志和第一期天津援藏干部依依惜别的深情,道不完我们对天津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由衷感激。借此机会,我讲十点体会和感受,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更多资料+微信:
第一,有一种趋势叫协作。东西协作既是大趋势,也是大格局,更是藏区实现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支撑。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时,专门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也进一步加快了东西部团结协作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津市选派第二期援甘干部进驻甘肃开展对口帮扶,既是“正当其时”的务实举措,也是“适当其势”的生动体现,必将为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有一种通途叫桥梁。天津与甘南,相隔一千多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育程度更是天壤之别。但天津援藏干部的到来,却极大拉近了两地人民的情感距离,为甘南藏区与现代都市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搭建了一座“友谊桥梁”,使得曾经的“天堑”变成如今的“通途”,也使天津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