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116
2024年1月
拉高标杆创一流扬长补短创优势坚定不移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2018年1月8日)
2018年是贯彻X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省第十四次X代会和市第十三次X代会精神、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2018年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第十四次X代会、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第十三次X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加强X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秉持浙江精神,传承宁波精神,突出“改革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人才强市”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抓好改革开放、增长转型、改善民生、整治环境、防范风险、维护稳定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名城名都”,为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我市发展实际,2018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和3%以内,货物出口总额增长8%,R&D经费占比为2.5%,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完成省里下达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抓八项工作:更 多资料+微信: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实施质量提升大行动,清除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要稳住基本、优化存量。联动推进“三强一制造”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文化创意+”“品牌+”等行动,深入实施传统行业改造和规上企业技术改造三年全覆盖专项行动,提升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传统企业提质升级,在同行业中站稳脚根、再上台阶、名列前茅。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杠杆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要扩大增量、优化结构。高质量、有效益、大规模的增量,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扩大外延与提升内涵一起抓,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影响力的新经济模式和新经济体系。要做大新兴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高端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工业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现代供应链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一批新的高端千亿级产业。特别是要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实施大数据战略,召开全球智能经济峰会,在智能经济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要强化创新平台带动。依托各类创新平台,积极创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全面推进开放协同创新,加快引进集聚国内外创新机构、科技人才、优质产业和资本等高端要素,推进一批战略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端研发中心,开发一批核心技术甚至是硬科技,形成高强度的创新投入机制、高效率的成果转化机制,努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研发主体多元化、多样化,鼓励更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改造,依靠创新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和效益。
要扬长补短,做优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宁波制造业优势比较明显,但不少领域和行业还存在短板。市直部门和各区县(市)、开发园区要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评估,分清轻重缓急,分类分步落实扬长补短的对策措施。比如,要依托制造业、港口、开放、绿色的优势,培育发展金融保险、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科技中介、休闲旅游、高端港航物流等产业,形成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特别是要促进港口、产业、城市的联动发展,加快打造一批高端临港产业集群,切实增强港口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带动力。比如,我们要善于利用宁波实体经济厚实、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的优势,实施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群体。
要强化保障、激发活力。适应发展需要,对接人才需求,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政策、人才平台,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急需人才,要给予优厚待遇、创业平台,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做大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是战略资源、第一资源,事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务,必须摆上战略地位。要加强与金融机构总部的战略合作,实施“凤凰行动”宁波计划,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要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