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033


2024年1月
在全省财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提升生财聚财理财水平促推跨越式发展
(2012年1月5日)
财税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
善民生最为关键的政策工具,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也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运用积极财政政策这个杠杆,既要坚决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更要结合湖北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最大限度地发挥财税政策的保障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全省跨越式发展的大局。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财税部门提出了今年的工作目标,体现了“跳起来摘桃子”的要求。全省财税部门和广大财税工作者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跨越式发展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落实务实作风为保障,不断提升生财聚财理财水平,全面推进财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科学生财,着力做大财政蛋糕
经济决定财税,财税反作用于经济。做好财税工作,解决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的问题,首先要认清发展大局,在发展大局中寻求生财之道和聚财良方。对我省来说,大局就是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财税工作要更好地服务跨越式发展大局,必须准确把握省情特征,科学研判财政经济运行状况,把握好“三个最大”,正视“两个压力”,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增强财政实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好财政的支撑保障作用。
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必须把握好“三个最大”。
(1)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不够。鸿忠书记多次讲到湖北发展不够的问题,并强调“穷病”是所有病的病根,发展不够的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始终坚持能快则快、又好又快、能搞多快就搞多快,尽快解决发展差距问题。
(2)最大的使命是构建支点。X中央、国务院对湖北发展高度重视,2005年和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到湖北视察,要求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X中央赋予湖北的重大使命。支点是否有力,关键在实力。湖北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全国发展大局的一个战略问题。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大做强支点。
(3)最大的任务是跨越式发展。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跨越式发展写在“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只有跨越式发展,才能承担起X中央赋予的使命;只有跨越式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湖北的综合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财大才能气粗,有为才能有位。如果实力不如别人,支点就不会在你这里。现在安徽、湖南、河南、山西发展势头都非常强劲。可以说,标兵越来越强,追兵越来越近。在这种情况下,增强支点的力量,只有依靠跨越式发展。今年的经济财税工作必须放在这个大局下来谋划、来部署、来推动。
判断财政经济运行状况,必须正视“两个压力”。一是减收压力大。今年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国内经济都面临下行趋势,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房地产形势不容乐观,势必给增加财税收入带来影响;特别是去年收入增长中的一次性因素较多,如调整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增收激励效应、清理收入过渡户增收、将绝大部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等政策性增收、所得税汇算清缴促进增收以及通货膨胀因素带来的增收等,这些因素带来的财税增收约210亿元,今年将不复存在。同时,今年中央实行提高个税和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结构性减税政策,这些税收新政预计减少地方税收25亿元,等等。据初步分析测算,多个方面的减收因素将影响今年财政收入150亿元,其中影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近100亿元,影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7个百分点。因此,今年实现财税持续增收压力很大。二是增支压力大。今年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要求很高,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障法律规定的投入以及水利建设、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重大民生政策投入,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大。可以说,做好今年财税工作,困难与希望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心理和工作准备。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以跨越式发展服务全国“稳中求进”大局落实到财税工作目标之中,体现在财税工作措施上,以迎难而上的决心、逆势而进的斗志、弯道超越的勇气,排难而进,奋发有为,努力做好生财这篇大文章。
生财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开源聚流。生财,增强财政实力,是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归根到底是个发展问题。没有钱花,没有实力,服务大局无从谈起。因此,要大力加强财源建设,开源聚流,这是做大财政蛋糕的根本之举。近几年,省财政厅积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式,累计筹措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调度资金近百亿元,帮助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做大做强了市场主体,促进了县域经济平稳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