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026


2024年1月
在全省物价局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7年8月6日)
这次会议开得很及时、很重要。很及时,就是上半年过去了,上半年的工作怎么看,下半年的工作怎么干,需要认真总结和安排;很重要,就是今年以来,物价成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物价部门和从事物价工作的同志,应当而且有责任深入地研究对策,为X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我建议,会议可以开得活跃一些,大家敞开来谈,对上半年物价形势进行认真的、深入的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下面,我先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
一、关于如何看待物价工作
很长时间以来,有一种忽视物价工作的倾向,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认为搞市场经济,物价放开了,没有必要进行价格管理。还有,1996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物价总水平长期保持基本稳定,客观上使一些同志忽视了物价工作。记得在机构改革时,对物价部门究竟怎么设置,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物价部门可有可无。今年以来,物价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物价一下子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说明,物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通过到政府工作这两个月来对物价工作的接触和了解,我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的:更多资料+微信:
第一,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价格是市场机制的基础和核心。市场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价格。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市场配置关键又靠价格,一个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几个关键词很重要,一个核心,一个最主要的特征,一个基本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两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国有企业改革,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如果这一关过不好,整个体制改革就不会成功。再一个就是价格体制改革,我认为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一个是中心环节,一个是关键环节。如果把国有企业改革和价格机制改革搞好了,经济体制改革就能成功。我们过去的价格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存在严重的扭曲,资源配置不是靠市场,而是靠计划。因此,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首先是从价格改革闯关开始的。我们搞了几十年建设,一直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可农产品价格一放开,温饱问题就解决了,放开什么市场上就有什么。当时缺水果,价格一放开,琳琅满目,这就是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巨大作用。我省资源十分丰富,如煤、磷、铝、电等,但长期以来这些产品价格是严重扭曲的。如果这些价格关系不理顺,我看这些优势资源就不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昨天仁贵同志和我谈到电煤价格放开问题,这是个利益联动机制,煤价放开了,但电价没有放开,还没有真正形成联动。当然,改革过去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格机制有个过程,因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要的或者说核心的任务,就是要破除影响发展的价格体制机制障碍。价格关系不理顺,靠市场配置资源就是一句空话。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价格杠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经济学有两个重要的派别,一个是亚当·斯密经济学,强调“看不见的手”;另一个是凯恩斯经济学,强调“看得见的手”。到底该用哪只手?争论一直在持续。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要让经济自由地发展,让价格机制、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每个人都会自动地按照价格机制,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这样经济就发展了。这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理论。这种经济思想统治了150年之久,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大繁荣。可是到1929年,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股市崩盘、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银行倒闭,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大萧条之中,靠“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了。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所谓宏观调控,在我看来,就是在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上做文章。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但是哪一种措施最终都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看得见的手”,说到底还是价格机制在起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自发地起作用,一个是自觉地起作用。“看不见的手”在配置资源上起基础性作用,但有它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看得见的手”起关键性作用,但要慎用、善用,什么时候管、管什么、管多少,要根据市场发育程度来定,宏观调控本身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由此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