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012
2024年1月
关于经济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在“强化发展主体责任 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8月7日)
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召开“强化发展主体责任,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座谈会,主题鲜明,很有意义,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服务中心、主动作为的责任与担当。各位代表的发言让我们对保持湖北“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下面,我就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与同志们一起交流。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一、坚持竞进状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首先,我们要看到,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9个方面,对新常态的表现、成因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深刻阐述。这标志着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以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等新特点。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鸿忠书记指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其必然性、决定性和过程性。
其次,我们要看到,新常态下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新常态”一词最早于本世纪初见诸西方报端。在国际上,新常态主要被用来刻画全球经济之长周期的阶段性转换,其内涵的倾向是“几分悲观+几分无可奈何”。比如,201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新常态可以更贴切地被表述为全球发展的“新平庸”,其基本表现是弱复苏、慢增长、低就业、高风险。2015年4月,她进一步警告道,各国应尽快共同采取措施,否则,“新平庸”将变为“新现实”。而我国则不同,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峰会上集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的特点和特征,并表达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发展新机遇的乐观预期。湖北与全国一样,也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但在基本特征上是有所区别的。我省经济潜在增长率、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科技资源优势都大于全国。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挑战,更要看到机遇,坚定发展信心。
第三,我们要看到,新常态下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具有决定性。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适应新常态,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当前,应对新常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消极的状态,就是把新常态当作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以新常态为托词回避矛盾不担当。另一种是积极的状态,就是把新常态作为新机遇,以新作为实现新发展。我们湖北选择的是积极的态度。比如,贯彻全国“稳中求进”总基调,创造性地提出了“竞进提质、升级增效”,要求更高,力度更大,这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气魄和一种责任。还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保持1.5倍系数,这体现了“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近两年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逆势发展、升级进位,说到底是在新常态下保持了竞进有为的精神状态。
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不够这个最大实际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经济发展无论速度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我们要清醒看到,与X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发达省市的实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省的经济总量只有粤苏的三分之一、不到山东的一半。发展不够仍然是湖北的最大实际,这是我省所有困难与问题的根源。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听取我省汇报时,充分肯定了湖北的工作,明确提出了湖北的“三个定位”,即湖北要做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做长江经济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