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231


2024年1月
在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7月30日)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X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今年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明确下半年工作重点,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动员全市各级X组织、广大X员和干部群众,坚定不移以改革统领全局,以创新促进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奋勇争先求突破,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环境的复杂变化,我市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开展X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强大动力,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推进重要领域改革攻坚,紧扣实施省委“八项工程”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城乡一体、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X的建设取得新进展。回顾上半年工作,有六个方面的明显成效:
1.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和运行调节,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扩大有效投入、促进外贸增长,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48.6亿元,增长8.7%;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54.8亿元,增长10.1%,其中税收收入占比85.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9万亿元,增长1.6%,利税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比一季度收窄9.4个百分点;完成进出口总额1503.8亿美元,增长3.4%,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40.8亿元,增长8.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2000亿元,增长12.6%,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2%。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太湖新城、高铁新城建设有序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中环快速路加快建设,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进入试运行。
2.转型创新扎实推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增长量质齐升。上半年,新兴产业完成投资689.6亿元,增幅高于全社会投资4.8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000亿元,增长7.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比上年末提高1.6个百分点,康得新光学薄膜、奇瑞捷豹路虎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或加速建设。服务业完成投资1869.8亿元,增长13.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1%,电子商务、软件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态加速发展,成功举办中国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加工贸易、货物贸易16.5和10.6个百分点,新增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18家。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2人,累计总数达157人,成功举办2014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523个项目顺利签约,同比增长19.4%。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保持全省全国前列。
3.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主动作为、先行先试,12大类76项改革工作全面推进、成效初显。苏州被列为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生态补偿、“三优三保”等创新和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全市农户集中居住率达53.4%,镇村企业、农田规模经营集中度均保持在90%以上。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开展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4项业务,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成效良好,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确定的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太仓港“区港联动”快速通关模式覆盖全省,“苏满欧”专列运行效益提升。先行复制、率先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在重点地区开始施行。继续削减、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5项,出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改革等意见,创新推行工商登记“一照三证一章”工作机制。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前期工作。
4.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切实增强生态红线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拒批“两高一资”项目投资额超43亿元,淘汰关停落后企业617家,腾出土地1万多亩,节约标煤8.4万吨。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有序推进,“四个百万亩”生态功能持续优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东太湖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总体竣工,虎丘湿地公园、上方山石湖生态园、“两山一镇”、“两河一江”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扎实推进,以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城市扬尘等为重点的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5.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半年财政支出中民生占比超过55%,其中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支出分别增长17.4%、37.8%和67.6%。积极启动优质、公平、适切的苏式学校建设。全市新增就业8.2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低位。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主要险种参保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700元,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城乡老年居民达到66.5万人。民生实事工程有力推进,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片区综合整治等进展顺利,市区保障房工程加快建设,梅巷片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启动开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大运河苏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承办世界语言大会。全市86%的镇(街道)试点实行“政社互动”新模式,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更多资料+微 信:
6.X的建设切实加强。紧扣“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聚焦反对“四风”抓好“四治四兴”,扎实开展X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市各级X员干部累计召开座谈会320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1.3万余条。市委常委会征集到意见建议279条,细化制定即知即改举措823条,及时出台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等9项制度规定,作出“十带头”公开承诺,组织实施“六项即知即改行动”。市级机关各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全面公开,因公出国境批次同比下降35%。市四套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情况“好”和“较好”累计得票率均超过96%。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进一步改进选人用人办法。认真落实X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切实加强X风廉政建设,大力开展“清风行动”,坚决严惩腐败行为。持续开展X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上半年发放X员关爱金5377万元,惠及困难群众4.2万多户。
今年上半年,在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这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各大板块、各条战线、各个方面作出的贡献。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惯性仍然具有较强的束缚力,制约市场经济活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亟待破解;因利益调整、民生诉求等引发的稳定问题时有发生。各级X组织要高度重视,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罗志军书记代表省委就我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会上还出台了5个专项改革意见,为我们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迅速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担当意识,“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抢抓新机遇,改革再发力,全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不断开创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1.准确把握苏州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回望苏州最近30多年的历程,我们就是通过敢为人先的改革探索闯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也正是以改革的每一次领先推动了发展的每一步率先。面向未来,苏州要再创发展新辉煌,仍然要靠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看到,苏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重要板块,中央和省委寄予厚望,全市上下充满期待。我们要以对X和人民事业负责的态度,勇敢担负起率先探索、率先改革的重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赢取新优势,为全省全国改革积累新经验。要充分看到,苏州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转型升级关键期、深化改革攻坚期,过去依靠要素高消耗来维持高增长、凭借低成本劳动力实现低层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必无路可走。解决问题的出路在改革,科学发展的动力在改革,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为经济发展“解套”、为持续增长“铺路”。要充分看到,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苏州“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逼人,特别是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改革动作快、力度大、创新多,对我们既是有益的启发,更是无形的压力。沧海横流、大浪淘沙,不进则退、停滞则衰、倒退则亡。全市上下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靠改革闯新路、不改革没出路”的共识,下决心自我革新,见行动勇争一流,奋力推动苏州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谱写伟大中国梦的江苏篇章贡献更多的苏州力量。
2.准确把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改革时序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问题导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核心,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着力破除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破除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破除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市场活力充分迸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发展全面协调,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和“重头戏”。我们要敢于改革、善于改革,不仅要落实好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省委总体部署、从整体上谋划改革,还要紧密结合苏州实际、主动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展开,既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又不违规、不抢跑。具体来说,要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贯彻上级部署与尊重基层创造相结合。正确理解“胆子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