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320
2024年1月
把握大势明确重点 着力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
在全省提升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综合能力培训暨专题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2020年9月18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举办这次研讨班的目的是总结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两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研讨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自觉性、针对性。省厅把研讨主题确定为如何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是因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要求在应急管理部门的充分体现,既是应急管理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突出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次研讨中,厅领导、处室和市县的部分同志作了重点发言,既谈到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研讨很有深度、很有针对性,对大家都有启发和教益。由于时间关系和认识水平,也存在聚焦不够、讲解不透等问题,需在今后研讨中加以改进。借此机会,我就以“把握大势、突出重点,着力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为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看法和思考,不一定全面准确,希望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就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形成好的思路和建议。
在2019年度全国安全生产省级政府考核中,全国32个省级考核单位中有12个为优秀等次,甘肃位居第七位,获得优秀等次,说明我省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安全生产工作不管取得多大成绩,我们都不能有一丁点放松,必须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最近,我省连续发生几起较大事故,从初步调查情况看,存在明显违规违章问题,也有监管水平和能力不足问题,这些事故警示我们,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极其重要、极为紧迫,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一、清醒认识严峻形势
安全生产是一项永无止境,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敢打包票的工作,始终面临着严峻形势。虽然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去年取得优秀等次,但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在一些领域稍一松懈就可能酿成大祸,形势的严峻性不仅难以改变,而是长期严峻的,当前有以下几个特点。更多资料+微信:
(一)任务艰巨,而且会越来越艰巨。安全生产量大面宽,而且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量会更大、面会更宽。目前,全国有1.32亿户市场主体、8000万户企业,甘肃有180多万户市场主体,其中有50多万户各类企业,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但全国和甘肃市场主体数量仍呈增长态势,市场主体数量越来越多,监管任务就会越来越重。另一方面,新业态新技术和新经济活动在大幅上升,甘肃过去是传统能源大省,以发展水电、火电为主,近几年大力发展风电和光电,如果不发生民勤县风机倒塌事故,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巨大的风机会倒塌,而且在空旷地方还会砸死人,这是全国范围内风电行业第一起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甘肃现在正在成长为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各地建设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的积极性很高,建成了方特等大型旅游文化项目。随着业态的丰富和人流车流的增加,安全风险也随之升高,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在交通领域,机动车保有量大幅上升、驾驶员素质下降,推高了安全风险,在死亡人群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在交通领域。现在私家轿车已从城市向农村普及,交通安全压力将更大。因此,当前安全监管任务非常艰巨,而且会越来越艰巨,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做好足够的精神和工作准备。
(二)矛盾复杂,而且越来越复杂。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发展,我们在取得令人瞩目经济建设成就和发展成果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许多深层次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首先,历史积累的问题突出。中国经历了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过程,城市规模已很大,全球千万级别人口城市大部分在中国,但中国城市化是在经济基础还比较弱的时期快速推进的,由此积累了大量问题,管网问题、高层建筑消防问题、老旧电梯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八十年代建立的乡镇企业,现在有部分企业已成为对当地税收就业有较大贡献的企业,但当年企业的安全基础、设防标准、环保安全设施标准都很低,有一些还是空白。甘肃是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导产业的省份,能源化工原材料企业占比高,风险大。目前,东南沿海化工产业正在大规模洗牌,向西部进行产业转移势所必然,而甘肃既有承接转移的条件,也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积极性,但如果规划失控、盲目引时、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产业转移很可能就会搞成风险转嫁。更多资料+微信:
其次,经济下行又带来新矛盾。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十分严峻,新冠疫情影响仍在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许多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资金短缺、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困境,在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安全设施改造和人员素质提升等方面投入会随之下降,应用安全新技术积极性不高。新冠肺炎疫情又造成一些企业经营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增大,要素匹配性减弱,加之安全生产现场监管、专业监管投入不足,造成各种矛盾交织叠加,安全风险有增高之势。更多资料+微信:
(三)风险升高,而且会越来越高。安全生产领域风险历来较高,特别是煤矿、矿山、危化、交通等重点领域发生重特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压力始终存在,企业和安全生产领域自身风险始终很高。更为重要的是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会形成连锁反应,产生系统性风险。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容忍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信息扩散面和扩散速度明显加大,任何一起事故都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扩散面和舆论影响力,两者叠加使安全生产领域风险呈明显升高之势。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还会越来越高,防范安全生产领域风险上升为系统性风险,最根本的是要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尽最大努力遏制重特大事故,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二、正确把握重大关系
我国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从原国家经贸委内设机构成长为正部级机构,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重特大事故都有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也提高了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意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成立,对安全生产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遏制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2000年以来,全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主体数量都翻了几番,但事故起数从上万多起下降到现在700多起,死亡人数从2600多人下降到700多人,各项数据大幅下降。这些成绩的取得有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因素,有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也有监管体制完善和监管能力提升产生的效能。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体制机制、管理理念、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也产生了很多定势思维,传统手段制约了监管水平的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三个关系,处理好这三大关系。
(一)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安全与生产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安全是生产的前提,不安全就生产无异于谋财害命、草菅人命。生产是安全的目的,做好安全防范就是为了生产,为了更有效的生产;不要生产的安全无异于因噎废食、缘木求鱼。安全和生产不是并列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安全是先决条件,生产是最终目的,重心落在生产上。要通过安全监管的加强、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设备的到位、安全文化的普及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形成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产,进而实现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在处理安全与生产关系上,企业容易发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麻痹侥幸,忽视生产安全。尤其是一些风险不是很高的行业,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把安全作为生产先决条件,置于先于一切、优于一切的地位,重生产而轻安全,重经济效益而轻安全措施落实,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二是追逐高额利润,舍不得安全投入。保证生产安全是需要投入的,安全投入既包括设施设备的投入,工艺流程的改造,也包括人员的培训。但企业往往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不愿增加安全投入,有些企业甚至完全不投,冒险生产,置员工生命安全于不顾,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不完善,安全隐患大量存在,这是安全监管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安全执法重点打击纠正的行为。三是管理粗放,不会管管不好。这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问题,也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既有安全生产的主观意愿,也有必要的安全投入,但限于技术水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