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446


2024年1月
在全市煤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2月23日)
今天召开的全市煤炭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精彩结束、“十二五”顺利起步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作成就斐然、贡献突出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谐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全面完成。
煤炭产业作为晋城首要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和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五年来,煤炭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和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以安全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先后组织实施了“1234”强煤战略、“四大战略、六大工程”、“六位一体”、“123456”工程,实现了煤炭工业发展的华丽转身。回顾“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作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六个重大”:
一是行业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按照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和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了煤炭行业管理职能,煤炭部门全面承担起全市地方煤矿生产、建设、经营、安全全过程监督管理职能,构建起分级负责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形成了体制更加顺畅、职能更加科学、责任更加明确的煤炭工作管理体制。
二是安全生产基础实现了重大改善。先后组织开展了“隐患治理年”、“现场管理年”、“安全专项整治年”、“安全责任落实年”活动,强化责任,提升管理,加大投入,提升装备,加强培训,提升素质,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2010年全市地方煤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同比减少4起,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1297,比省控指标0.3784低0.2487。“十一五”期间全市地方煤矿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五”期间下降46.63%。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了重大优化。通过实施“关小、改中、建大”战略和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煤炭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原地方煤矿统计范围指标对比,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608座压减到129座,减少479座,压减比例为78.79%;煤矿总产能由2005年的8188万吨/年增加到11230万吨/年,增幅为37.16%;平均单井规模由2005年的13.5万吨/年增加到87万吨/年,增加73.5万吨/年,淘汰了45万吨/年以下矿井。构建起兰花集团、科兴能源、阳泰煤业3个千万吨,沁和能源700万吨,天泰煤业、亚美大宁2个400万吨,崇安能源、皇城集团2个300万吨的地方煤炭工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兼并重组整合取得了重大突破。扎实开展煤矿重组整合“回头看,向前推”活动,协议签订率100%,《采矿许可证》换发率98.4%,主体进驻接管率100%,晋煤集团整合煤矿安全监管责任移交率100%,按协议进度资金补偿率108.4%,关闭矿井135座,批准开工40个。兼并重组工作在全省综合排名第二,其中协议签订率、接管到位率、按协议进度资金补偿率、移交接管确认率、关闭矿井率、建设项目开工数六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五是煤炭经济效益得到了重大提升。坚持以需以效定销,以销以运定产,强化产需衔接,加强经营监管,开展运行分析,规范经营秩序,煤炭经济运行效益持续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累计产销煤炭2.2亿吨以上,2010年地方煤矿原煤产量4625.10万吨,现价工业产值286.23亿元,比“十五”期末的106.54亿元增加179.69亿元。2010年全市上缴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22.5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六是行业和谐建设实现了重大进步。更加注重绿色开采和生态矿山建设,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68%,比“十五”期末的40%增加28个百分点,瓦斯抽采4.61亿立方米,利用1.62亿立方米,利用率35%。建成煤矸石、粉煤灰砖厂37座,年设计能力为20.81亿标块砖,建成绿色矿山企业50座。深入开展了“安康杯”竞赛和“送温暖”、帮扶济困、冬季优惠供煤等活动,完善了伤残和工亡职工子女就学互助金制度,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100%。
二、“十二五”时期煤炭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