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456


2024年1月
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国城镇化的逻辑与运城的实践
(2014年4月19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美国的高科技,第二件是中国的城镇化。
为什么中国在今天提出要走城镇化的道路?因为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至今仍有近5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落后、农业脆弱、农民收入低在中国被称作“三农”问题,这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要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走城镇化的道路。
为什么城镇化就能解决“三农”问题呢?因为城镇化能够推动两个目标的实现:一是使农业作为一个产业,获得全社会产业平均利润率;二是使农民作为公民,享受到全社会平均公共服务水平。而这两个问题正是困扰“三农”的根本问题。
那么,城镇化是如何推动这两个目标实现的呢?一是,让更多的农民到城市落户转化为市民,大大减轻土地对农村人口的承载强度,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地大户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土地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前提。农村人口减少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产业利润率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了。当然,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政府的保护仍然是需要的。现在,中国政府对农业就有各种补贴。只有能够获得全社会产业平均利润率,资本才有可能流入,否则,农业就无法成为一个经营性产业。二是,土地规模化经营必然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即由现在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转变为企业化的大生产方式,而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必然会推动农村村庄结构的调整。因为,中国目前每一个村所拥有的土地都围绕在这个村庄的周围,便于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生产的耕作方式。而土地规模化经营之后,一家企业可能耕种了五六个或更多的村庄的土地,企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必然要求人口的相对集中,以便于组织调度安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