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707


2024年1月
全力打好“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主攻仗 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前进
在泰州市委五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6年12月29日)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X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X代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6年工作,研究部署2017年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聚力创新、聚焦富民,深入推进三大主题工作,切实加快“四个名城”建设,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在困难和挑战中前行,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四件大事”:一是深入推进三大主题工作。在思想再解放上,高标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设立“蜗牛奖”、推行“五个激励”、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等措施,既“治不正”又“治不为”,营造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在项目大突破上,形成了一手抓招引开工、一手抓竣工达产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预计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37个,竣工345个,投产运行270个,迎来了项目建设的收获期。在城建新提升上,确立了“1234”城建项目布局,“双水绕城”、金融服务区、市人民医院新区医院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省泰中新校区交付使用,泰镇高速泰州段正式通车,东风路、永定路快速化改造即将完成。二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30条重点举措,系统谋划“1+25”政策文件体系,逐项推进落实。1月~11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生铁产量下降4.6%,粗钢产量下降26.2%;市区房地产去化周期缩短为10.2个月;贷款不良率下降到1.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率同比下降2.69个百分点;降低企业成本4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下降53.3%;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短板进一步补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启动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两证合一”改革,率先实施企业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三是成功举办建市20周年系列活动。召开了弘扬建市创业精神大会,开展了“建市20年万人看泰州”、科学发展20年成就展等系列活动,激发全市上下大力弘扬“四个长期”“三个不相信”的新时期泰州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续写新的辉煌。四是精心组织市县乡X委集中换届。坚持把加强X的领导贯穿换届工作全过程,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换届工作的各项要求,讲规范、重程序、求实效,换届工作平稳有序、风清气正,换出了人民满意的好干部,换出了团结干事的好局面,换出了风清气正的好生态。
“四大突破”: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预计全年GDP突破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三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突破1000亿元。预计全年GDP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同口径增长6%),居民收入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35.1%。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38万家。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议在泰召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得到汪洋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姜堰区在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三年总结考核中荣获第一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市、全省综治平安建设先进市,群众安全感持续保持全省前列。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二是争取国家战略机遇实现重大突破。成功获批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海峡两岸(泰州)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被规划确定为长三角Ⅱ型大城市。一年之中,国家层面对一个设区市赋予如此多的改革试点任务,不仅在泰州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全省全国也不多见。只要把这些最具含金量和全局意义的重大机遇抓住用好,泰州就完全可以站在新的历史“风口”。三是重点工作的品牌效应实现重大突破。我们的重点工作品牌,不仅“墙内开花墙内香”,而且“墙外也香”,一些特色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社会的充分肯定。企业家座谈会制度,两次获得省委李强书记的批示,并在全省推广。“三张券”效应持续放大,全市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4.19亿元,撬动企业创新投入近20亿元;发放购房券7273万元,兑付创业券1850万元,今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800多名,各类人才集聚量同比增长11.24%。“三张券”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要求全省各地学习推广。近期发布的江苏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中,我市的景气指数达108.85,跃居全省第一;2016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中,我市列全国第三、全省第一。这些由第三方机构评出的数据,既说明了我们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质态好、信心足,也是对我们组织经济工作、优化发展环境的充分肯定。四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经过一年来艰苦努力、积极上争,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基本确定明年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有望2018年开工建设,再加上泰常过江通道和江阴靖江第二过江通道的推进,我市有望在“十三五”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在提高转型与创新含金量、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上还要继续努力;对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群众富裕程度、生态环境质量等还存在一定差距;对照全面从严治X的更高要求,各级X组织在既“治不正”又“治不为”上还要下更大工夫。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务实作风,明大势,抓重点,善作为,把工夫下到抓落实上,把力气用到求突破上,去拼抢泰州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二、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更高定位谋划新一年工作
明年是X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市X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从我们泰州来看,有利因素越来越多,新的动能加快积聚。一是从竣工达产的产业项目看,明年我们将继续以项目竣工为目标,以季度为单位,倒排节点,强化组织,预计明年有400个产业项目竣工,再加上今年已竣工的345个项目,一大批项目的竣工投产,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二是从新增的入库企业看,预计今年净增入库工业企业150家、批零住餐企业115家、服务业企业110家,这些都是新的优质增量。三是从明年增长点的摸排情况看,2940家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开票销售增长的占63.3%,基本持平的占27.6%,下降的只占9.1%,比今年实际增长56.3%高出7个百分点;预计可净增开票销售514亿元,比今年调查预计的净增165亿元,增长47.4%;净增开票销售5亿元以上的重大增长点30个,净增356亿元。无论是从企业的增长面来看,还是从增长量来看,都明显好于今年。四是从三大主导产业的带动性看,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另有9家药企新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有望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乐叶光伏、智航新能源等一批产业项目竣工达产将形成有力支撑。五是从产业发展的痛点看,原油价格的复苏对化工行业呈现出利好;戴南不锈钢转型初见成效,有望回到上升通道;四大船企目前手持订单222艘、1834万载重吨,造船业有望在低位保持平稳发展。总之,明年我们完全可以营造一个风景这边更好的小环境,实现好上加好、又好又快的发展。更多资料+微信:
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X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X代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两聚一高”发展布局,深入推进三大主题工作,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提高转型创新含金量,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泰州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X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明年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上下波动1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正增长,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的目标。确定这样的预期目标,主要考虑是给经济转型升级腾出更大空间,留下更大余地。全市上下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用功发力,在追求质量效益上下更大工夫,既不要在一两个点的增速上纠结,又要主动进取、积极作为,争取最好的结果。
明年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三个不变”,做到“四个转变”。“三个不变”:就是推进三大主题工作和建设“四个名城”的战略目标不变,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变,坚持“四个长期”“三个不相信”新时期泰州精神、保持干事创业的昂扬精气神不变。“四个转变”:一是真正转到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上来,特别要把群众的痛点作为我们发展的重点,针对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短板,像重视项目建设一样重视生态建设、民生建设,像重视基础设施投入一样重视生态投入、民生投入,坚决不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产业,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不干毁祖宗家业、断子孙后路的蠢事。二是真正转到“两聚一高”发展的大布局上来,以高度的ZZ自觉、迅速的实际行动、扎实的工作作风来推进“两聚一高”,争当“聚力创新”的快跑者、“聚焦富民”的实干者、“转型出关”的示范者。三是真正转到有转型与创新含金量的发展上来,切实转变重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轻质量效益和转型创新的惯性思维,在思想深处真正重视转型与创新,在工作布局上真正谋划转型与创新,在实际行动上真正推进转型与创新,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转型创新不放松。四是真正转到全面从严治X的更高要求上来,坚持“治不正”与“促清正”并重,坚持“治不为”与“促有为”并重,使清正廉洁、干事创业、勇于创新成为泰州干部队伍最鲜明特质。
强调“三个不变”和“四个转变”,归根结底就是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年贯彻这个总基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迎接X的十九大召开,必须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稳”是主基调、是大局,要重点稳住经济运行、稳住物价水平、稳住市场预期、稳住社会大局,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进”是目的、是指向,要突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产业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修复传统动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推动深化改革、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有新的进步。总之,要紧紧抓住稳定大局、不断进取这个根本点,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把“稳”的基础打得更牢,把“进”的势头保持和发展好。
三、突出重点猛发力,打造聚力创新“杀手锏”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资源不足仍是我市的突出短板,当今的泰州,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必须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抓创新,用开放的视野抓创新,用市场的手段抓创新,既抓科技创新又抓全面创新,既要创新指标更要创新成果,既隆起创新高原又突破创新高峰,加快由创新追随者向创新领跑者转变,由破茧成蝶的“蓄势期”向成果丰硕的“优势期”转变,用创新定义“泰州力量”,用创新提升“泰州品质”,用创新作出“泰州贡献”,走出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创新之路!
到2021年,努力实现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布局合理、良性互动、开放配置、服务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8%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65%以上;创新型经济成为发展主体,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三大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全社会创新蔚然成风,改革创新贯穿全市一切工作,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1.围绕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猛发力。越是特色的东西越具有不可替代性,越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抓创新,对泰州而言,重中之重就是要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培育国际影响力强的研发机构、形成全球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进入全球技术创新百强企业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加快由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向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跃升。一要围绕形成中国医药城在全国生物医药发展的领先地位,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坚持以中国医药城为龙头,以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苏中药业等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互动,“知识”与“利润”相互促进,率先走出一条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跨越的高端生物医药和世界特需前沿医疗技术集聚之路。加快中科院大化所江苏(泰州)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江苏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高端创新制剂、免疫技术服务、安评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立足华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精心举办第八届国际医药博览会,打造医药会展高端品牌,成为世界生物医药新成果新产品以及高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二要围绕巩固全国最大船舶出口基地的领航地位,打造国内实力强、世界有地位的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引导重点船企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高”船型,增强国际各类船型接单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智能制造技术,推进船舶产品高技术化、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军民融合深度化。三要围绕确立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在全省的领军地位,努力成为全球通讯电源领导者、负极材料领先者、单晶太阳能电池领跑者、石墨烯新能源运用领衔者。加快高端技术产业化应用,鼓励支持双登集团、中全新能源、乐叶光伏、东旭光电等企业领衔制定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推动一批高技术项目快出产品、早见效益。加强高新技术研究载体建设,做强泰州国家级石墨烯研究检测平台,助推中智电力组建国家级工业研究院、中全新能源建立国内动力电池能效研究中心、中恒电力组建动力电池研究院。
2.围绕推进离岸孵化猛发力。坚持用招商的思路抓创新,用创新的思路抓招商,让创新服务向市外拓展,让创新孵化向源头延伸,让创新成果向泰州集聚。重点要发挥好“三个网络”的作用:一是发挥好以四个一批为重点的基地网络作用。通过在高校院所孵化器挂牌一批,地方优质孵化器合作一批,国外专业孵化器驻点一批,重点产业集聚区自建一批,加快创新成果的招引、落地和产业化,增强我市招商服务的精准性、成果对接的精准性、产业落地的精准性。二是发挥好以四个基金为重点的服务网络作用。设立总规模达20亿元的离岸孵化基金,包括12亿元的离岸孵化投资母基金、6亿元的离岸孵化信用保证基金、1亿元的离岸孵化贷款风险补偿基金、1亿元的离岸孵化成果转化和引进奖励基金,形成金融服务支撑离岸孵化的集成效应,让在孵企业得到最好的“离岸环境”。三是发挥好以四个部门为重点的工作网络作用。坚持以融合跨界的新思路推进离岸孵化,科技局与商务局“双牵头”,金融办与人才办“双联动”,形成强有力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组织推进体系。到明年一季度,要确保建设100家离岸孵化基地,“十三五”期间保持在孵项目2000个左右,每年通过离岸孵化落户创新型项目300个以上。
3.围绕高新区建设猛发力。我市高新区比较少,全省16个国家级高新区、29个省级高新区中,我市各1个,一个是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一个是省级泰兴高新区。要把高新区建设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开发区转型。开发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载体,也是推动创新的主阵地,必须围绕创新这个时代大命题进行“再开发”,努力成为创新集聚区、示范区、辐射区。各级开发区都要围绕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产业布局、创新人才培育狠下工夫,让开发区的发展有更多的创新支撑、创新力量。一手抓高新区创建。在全力推动靖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化戴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陵新能源产业园、姜堰现代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的同时,在全市相关开发区里面划出一定区域,挂牌建设市级高新区。力争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提升2个现有高新区、争创4个省级高新区、挂牌4个市级高新区,在全市形成10个左右的高新区建设网络体系。
4.围绕创新平台提升完善猛发力。坚持把创新平台建设放到突出位置,通过打造一批新型载体平台,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浓度。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推进中国医药城国家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获批,推动3家企业进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植点”计划;围绕打造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特色鲜明的长江经济带检验检测新高地的目标,加快“品质泰州”建设,用好国家级精细化学品质检中心、不锈钢制品质检中心,加快国家特种劳动防护产品质检中心创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完善技术交易平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