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924
2024年1月
坚定迈上改革开放新征程 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9年1月2日)
一、积极应对困难挑战,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实现“六个高质量”、全面打响“五大品牌”‘的目标,着眼全局、把握大势,重点推进和办成了五项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百姓福祉的大事要事:一是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把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回顾总结40年成就经验、高质量做好全年工作,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实际行动。江阴市和华西村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重大典型,吴仁宝获评全国100名改革先锋,华西村、海澜集团获评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召开全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二是基本形成集成改革“风景”。集成改革七大领域任务基本完成,县域治理“1+4”体系‘初步构建,徐霞客镇“1+4”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省49个经济发达镇复制,江阴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经验在无锡全市推广,“江阴集成改革试点”入选“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被誉为“集成改革第一县”。三是强势推进“1310工程”。黄田港、韭菜港渡口完成搬迁,新渡口正式投运,江阴绿道大桥道建成启用,“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城市T台初具雏形,三十千米环城公园加快建设。南沿江铁路、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开工建设,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成功签约,江阴人民期盼多年的高铁、高校“两高梦”美梦成真。四是全面建设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认真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扎实开展环境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百日行动,高标准编制江阴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1+9”规划体系”,高端进、低端退,治理进、污染退,生态进、生产退“三进三退”的江阴实践,赢得各级广泛关注、充分肯定。五是精心组织系列重大活动。2018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主场活动、中国改革(2018)年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顺利举行、成果丰硕,江阴城市影响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全市以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冠”、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十一连冠”、蝉联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一、名列“2018年度中国十佳幸福县市”之首的显著业绩,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更 多资料+微信:
与此同时,全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X的建设取得新进步。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全市政企同心、合力应对,经济运行平稳健康,主要指标基本完成预期日标。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3800亿元、同比增长7.3%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4亿元、增长8%,税占比达到87.8%,创十年来新高;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00亿元左右、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950亿元、增长10%以上;到位注册外资9.5亿美元,超额完成无锡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进出口总额248亿美元、增长17.5%。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7.7万个。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联动天翼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系统、远景AESC智能电池两个200亿级项目分别开工建设、签约落地。完成“三资”投农‘10亿元。
创新转型提速增效。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强企,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3.4%、43.9%,人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4个、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362个,阳光集团荣获“中国质量奖”,远景能源荣获“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称号,中信泰富特钢成为无锡、江阴第二个营收超千亿元企业。创新平台持续构建,新增诺奖得主研究院1个、院士工作站5个,全省首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落户法尔胜泓界集团。实施“暨阳英才计划”‘升级版,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江阴市场实体化运行,新增高层次人才550名、高技能人才6355名。“江阴板块”持续扩容,新增上市公司1个、“新三板”‘挂牌企业2个。
城乡建设有序实施。聚焦打造现代化有特色美丽宜居城市目标,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推进,锡澄运河公园、环城森林公园、南门风貌区、北门艺术岛等重点区域规划深化细化,韭菜港公园、应天河公园东段进展顺利。跨锡澄运河3座桥梁、芙蓉大道快速化改造等工程稳步实施。盐泰锡常宜铁路、锡澄S1线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河道工程基本完工。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展开,优美环境合格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完成拆迁90万平方米,其中城区60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24万平方米,实施老小区改造12个。完成农村供水管网及户表改造1.2万户。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启动实施,长泾镇、月城镇农房翻建试点有序开展,建成省美丽乡村1个、无锡美丽乡村7个。更 多资料+微信: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6809个,关停化工企业45个、升级90个,基本完成长江沿岸重点规划区域内化工企业整治任务,淘汰燃煤锅炉20台、超低排放改造10台,超额完成无锡下达的减煤任务,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1.2%,同比提升5.1个百分点,城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8.3%,降幅位居全省前列。区域集中供热“华能江阴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煤改气迈出重大步伐。光大电厂三期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2200吨,实现日产日清。严格落实河长制,完成黑臭河道整治37条,绮山应急备用水源地基本建成,肖山水源地取水口迁建工程顺利通水运行,20个城镇污水厂实现提标改造,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市成片造林210.14公顷、新增绿地80万平方米。更多资料+微信:
重点改革不断深化。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计全年为企业降本减负65亿元。“放管服”“改革强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顺利实施,江阴位列“2018年度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县市”之首。徐霞客镇、周庄镇综合改革启动实施。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江阴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生活服务体系“最江阴”客户端上线运行。村级医疗互助“福村宝”覆盖全市212个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面覆盖,144个村土地确权工作全面收尾,全市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全面运行,183个村上线运行“三务”公开“户户通”。更多 资料+微信:
民生民计稳步提升。持续扩大富民增收渠道,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16万个,扶持自主创业5083人,预计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8.4%。各项社会保障标准提升到位,第九轮50个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工作顺利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为民办十件实事顺利完成,江阴外国语学校正式招生,市人民医院敌山湾院区正式投运,全民健身综合馆顺利建成。58项防汛应急工程建成投用,新一轮防汛应急工程全面启动。平安江阴、法治江阴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X的建设更加有力。持续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认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理论武装和舆论宣传持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效落实。深入推进基层X建“四项工程”‘,建立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江阴市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X建工作示范市。市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两个责任””不断夯实,ZZ巡察持续深化。继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始终坚持X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统战、人武、双拥、老干部、群团、对口支援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是各级各部门辛勤付出的结果,是广大企业家奋力拼搏的结果,是160万江阴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为江阴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于部群众,向给予我们关心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然,我们也清醒看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实体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困难,应对宏观形势变化、加速动能转换还需付出更大努力;“1310工程””建设仍需强势推进,村庄面貌亟须加快改变;环境质量与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打嬴三大攻坚战任重道远;少数X员干部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亟须增强,全面从严治X还需纵深推进。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过硬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传承江阴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对于江阴而言,40年的改革开放史,既是一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艰苦创业史,又是一部波澜壮阔、勇立潮头的激情奋斗史,更是一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奋进史。这40年,我们矢志发展,铸就了一座县域领先的实力之城。40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增长805倍,财政总收入增长50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6.3:55.0:18.7调整到1.2:54.4:44.4,江阴市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和三十分之一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区域特征、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全省全国县域发展当之无愧的排头兵。这40年,我们加快转型,铸就了一座动能强劲的创新之城。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质量、品牌、标准战路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4个、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334个,拥有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53件,132个企业主持制订了456项国家、行业标准,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5.5万人,一次次量变向质变的跃升,为这座城市锻造了强大引擎、提供了永续动能。这40年,我们精雕细琢,铸就了一座生态宜居的美丽之城。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生态立市,中心城区脱胎换骨,特色镇街迅速崛起,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22倍,城镇化率达到70.2%,农民集中居住率超过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生态指标持续提升,昔日的滨江小城,已经华丽转身为繁华都市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并进的璀璨明珠。这40年,我们先行先试,铸就了一座坚毅前行的改革之城。40年来,我们始终积极顺应不同时期的发展大势、改革走势,勇于冲破经验迷雾,敢于跨越思维藩篱,率先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了苏南模式的大放异彩;全面启动产权制度改革,造就了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大胆探索资本经营,成就了江阴板块的独树一帜;主动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实现了开放型经济的蓬勃发展;创新设立靖江园区,开启了全省全国跨江、跨行政区的合作先河;率先开展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探出了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江阴路径。这40年,我们以文化人,铸就了一座崇文厚德的文明之城。40年来,我们始终把社会文明程度高、市民人文素质高作为不变追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公益慈善全民参与,全国文明城市顺利创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相辉映,全市百姓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意识明显提高,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各尽其责、联动互动,如今的江阴,正以自信满怀、开放包容、和谐向善的崭新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屹立于扬子江畔。这40年,我们初心不改,铸就了一座富裕和谐的小康之城。40年来,我们始终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百姓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是来澄兴业创业的新江阴人,都充分共享着改革发展的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县市“十八连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同类城市第一,成为这座城市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最佳注解。
40年栉风沐雨、风雷激荡,40年奋发图强、春华秋实。我们既付出了汗水、历尽了坎坷,也收获了喜悦、谱写了辉煌,更探出了新路、积累了经验。这些有效做法和宝贵经验,是我们应对挑战、穿越风雨的有力武器,是我们接续奋斗、逐梦前行的强大法宝,必须在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新征程中始终坚持、大力弘扬。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必须始终高点定位、敏锐抢抓机遇。40年来,历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率先发展、领先发展的目标定位,积极抢抓乡镇企业发展、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浦东开发开放等重大机遇,实现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市到经济强市再到县域发展排头兵的一次又一次成功跨越。4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当好领跑者,仍然要少露小自满、多添鸿鹊志,把国际国内发展的每一次大跨越、大转折、大变革都作为重要机遇抓紧抓实、用足用好,更加注重集成超越,广泛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实现“六个高质量”、全面打响“五大品牌”,确保江阴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县域最前列。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必须坚守实体经济、培优育强企业。4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立市之本,竭尽全力培育企业、精心精准服务企业,形成了实体经济高原隆起、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骨干企业高峰林立的生动局面,构筑了富民强市的坚实根基。4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当好领跑者,仍然要树牢“实体经济强则江阴强、实体经济兴则江阴兴”的理念,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持之以恒做优做精营商环境,以企业强促进产业强,以产业强支撑经济强,让江阴的县域发展领先地位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必须锐意改革创新、加速动能转换。4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从产权结构调整到所有制结构改革,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政府包办到社会共建,从持续做强开放型经济到深度融人区域一体化进程,我们用改革激发了无穷活力,用开放拓展了广阔空间,用创新点燃了强劲动能。4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当好领跑者,仍然要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施工图”,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新版图”,着力锻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以思想解放再深入、改革开放再出发、创新驱动再强化,为江阴新一轮发展注人永不枯竭的澎湃动力。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