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 年/5 月/15 日/第 004 版基层
探索超大城市耕地保护模式
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 孟景伟
耕地保护是“ 国之大者”。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深刻认识首都耕地保护的特殊重要性和ZZ示范性,严格落实X政同责,把遏制耕地“ 非农化”、严格管控” 非粮化” 的要求落实到了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各领域、全过程,并在探索超大城市耕地保护新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做法。
扛稳责任,探索耕地整体管控与系统保护模式
通州区深入落实耕地保护要求,把耕地保护提高到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首要和优先位置,以最严肃的态度、最强硬的措施,切实扎紧扎牢耕地保护的“ 篱笆”。
通州区积极探索耕地整体管控与系统保护新模式,制定数量、空间、产业、配套、质量、生态“ 六位一体” 的综合目标体系,以大田引导区推动耕地集中集约布局,并成立复耕工作专班、申请债券资金、开展全过程管理验收、创新“ 结对子” 政策,形成了“ 规划引领定目标+推动复耕保空间+集中连片谋格局+统筹调度促实施+多措并举助发展” 的副中心耕地保护经验,实现了以系统观念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
规划引领,构建耕地保护新格局
2023 年,通州区出台了全市首个区级非建设空间系统规划——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非建设空间规划及镇村实施指引(2021 年—2035 年)》 ,在探索超大城市耕地保护模式、 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效、引导田林水等全要素优化配置及系统治理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是突出副中心特色生态格局,塑造高质高效空间结构。通州区优化调整全区三条控制线,形成绿色空间框架的精细化指引和管控。按照“ 以耕地保护为引领、以关键核心指标满足为目标、以空间布局协调为手段、 以用途精细管控为指引” 的生态要素协同思路,协调田林水要素空间关系,划定农田空间集中连片区、林地空间优化引导区、水域空间保护管控区,综合考虑重要自然资源要素保护、生态功能保障等多个维度,提升数据精度,深化形成适合副中心特点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突出耕地保护优先,推进耕地集中集约利用。 通州区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形成 6 个万亩级、55 个千亩级大田引导区,实现大田范围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占耕地保有量的 80%,为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优化粮菜种植结构、划定 3 万亩种子科研实验基地,努力打造“ 现代种业创新高地”。
三是突出“ 水林田” 空间有机融合,推动生态要素“ 多规合一”。通州区科学划定 42 个林地空间优化引导区,持续巩固提高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效。同时,在滩涂地区划定水林复区和水田复区,在水林复区内对现状密植林木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乔灌草结合、林水相融的复合生态空间,在水田复区内合理保留滩地现状耕地。通州区还制定了复区内农田、林地退出机制与矛盾解决路径,确保河潮水系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相关工程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