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大同日报/2024 年/1 月/1 日/第 001 版
新年献词
(2024 年 1 月 1 日)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 大同市委书记 卢东亮 大同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强
各位父老乡亲,同志们、朋友们: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推开 2024 年的时光之窗,新年的曙光映照云中大地,我们又开启了奔赴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 310 万大同人民、全市各级X员干部,向驻同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同志们,向在外辛勤打拼的大同儿女,向所有关心支持大同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回望 2023,我们既有高奏奋斗凯歌的豪迈,更有收获满满的欣慰。在这个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坚定扛起省委赋予大同“ 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 的重大使命,明确“ 八型八地” 发展定位,确立“ 八链合作” 实现路径,聚力打造“ 十大产业”、超前布局“ 四大赛道”,建立“ 15886” 工作体系,绘制了大同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新蓝图,唤起全市人民的豪情壮志,聚浩荡而击中流,开新局而振百业,为“ 重振大同雄风、再铸大同辉煌” 而奋斗。
这一年,我们积极开辟“ 四大赛道”,在推动转型发展上全面发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诸多不利因素,我们锚定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文旅消费“ 四大赛道”,加强政企互动,强化政策联动,大力招商引资,携手攻坚克难,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指标位列全省前列。科技(先进制造业)赛道蓄势待发,国内首条高速飞车试验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开工建设;大同中关村科技园即将挂牌运营;成功引进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星云电子等一批头部企业,电动重卡、光伏新技术、高性能电池、逆变器、充电桩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落地; 建成高密度机架 4.3 万架, 投运服务器 44.1 万台, 获评国家 “ 千兆城市”;出台“ 双十六条” 人才政策,引进 98 名博士研究生、251 名硕士研究生,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803 名。能源赛道加速领跑,煤炭产量预计达到 1.68 亿吨,其中保供煤 9542 万吨,圆满完成国家保供任务;电力总装机达到 1670 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排名全省第一、占比突破 52%; 3 个 2× 100 万千瓦火电项目加快推进, 晋北采煤沉陷区 600 万千瓦新能源基地标杆工程即将开工,绿色能源和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抽水储能、化学储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 多点开花”,国网时代 15 万千瓦和中鑫电联 10 万千瓦储能项目率先并网,填补了全省空白,海博夏初等一批储能制造业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农业赛道提质增速,聚焦“ 6+2” 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力度,百胜(中国)、先正达、浙江农发、山东铭宸、昇景海发、国电投等行业龙头相继在同投资;云州黄花、开发区医药获批省级专业镇;建成高标准农田 28 万亩,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一产增加值、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有机旱作、设施农业、林下经济、畜牧业、渔业、黄花、黄芪等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开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 1008 个、投资达 14.7 亿元。文旅赛道强势复苏,以会促旅,成功承办山西省第九次旅游发展大会暨云冈文化旅游季、首届山西省文化旅游供给侧创新大会、首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等活动;以文兴旅,“ 博物馆之城” 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落户大同并顺利招生,成功获得“ 国际美食之都” 和“ 避暑旅游优选地” 殊荣。各地游客争相打卡大同、推介大同,1-11 月,全市 6 家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 812.84 万人次, 同比增长 328.55%; 实现门票收入 4.7 亿元,
第 1 页 共 3 页

同比增长 320.05%。大同文旅市场“ 淡季不淡、四季火热”,大同正在成为全国热点旅游城市,向着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
这一年,我们奋力探索实践,在“ 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 上实现强劲开局。围绕“ 北京需求什么、大同发展什么”“ 北京疏解什么、大同承接什么”,明路径、强举措,建机制、抓落实,大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应正在显现。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