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每日电讯/2024 年/1 月/12 日/第 006 版观点
不断拓宽“ 两山” 转化通道
中共山东省东平县委书记 马焕军
今年是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开展 20 周年。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219 个,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举措令人振奋,成果令人鼓舞。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新时代以来,X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各地各行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怎样找准生态保护与百姓增收的最佳结合点,如何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把生态作为底线,通过科学之“ 治” 截断污染之源。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探索一体化同治、区域化共治,强化“ 点”“ 线”“ 面” 思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在消除生态环境“ 顽瘴痼疾” 上下功夫、见实效。山东省东平湖既是黄河中下游、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京津地区和雄安新区的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在东平湖“ 水生态” 治理上,当地坚持把确保水质安全当作最大的ZZ担当和任务,已累计投入 70 多亿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东平湖水质持续向好,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水质以上,局部达到Ⅱ类标准。
从困难重重的“ 被动治理” 到生机重现的“ 主动治理”,人民群众不断从生态治理成果中获益。放眼全国,各地也深刻认识到,把生态治理作为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的撬动作用,必须全面发挥法律法规的支撑作用。近年来,不少地方坚持系统共保、区域联保、数字智保、法治严保,持之以恒护水、治岸、美山、肥田、增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不懈拆除网箱网围,持续发力实施荒山造林,千辛万苦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千方百计修复各类湿地,初步取得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生态保护成果,越来越多的地方经济“ 含绿量” 不断提高,具备了更可造福民生、更具吸引投资的“ 高颜值”。
把发展作为保障,通过系统之“ 保” 守住美好生态。生态文明建设越深入就越能体会到,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和支撑。实现产业生态化,必须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