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经济日报/2024 年/1 月/26 日/第 001 版
以高质量跨越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
——访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
本报记者 管培利 曹松
记者: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作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要指示。云南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方面,有哪些具体思路和举措?
王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云南发展、牵挂各族人民,X的十八大以来,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云南 4700 万各族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把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统一起来, 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 重点是坚持 6 条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是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我们对标 2035 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了 3 年上台阶、8 年大发展、15 年大跨越的战略发展目标,明晰了云南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
二是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发展。我们立足云南资源和区位优势,把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
三是坚持“六个大抓” 。我们着眼云南的不足和差距,强调不足就是动力,差距就是潜力,持续大抓产业发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改革开放、大抓经营主体、大抓绿色发展、大抓创新发展,以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四是抓实系列三年行动。我们以三年为一轮,把重要工作和任务分解为若干三年行动,项目
化清单化具体化实施,一件事一件事盯住抓,一年一年接续抓,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载体。
五是深化“两场革命” 。我们把深化干部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保障,推行“三法三化”,推动领导干部当好“施工队长”,反对“十种典型问题”,倡导“十种鲜明导向”。
六是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我们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作为现代化建设最大动力。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脱贫人口收入,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让边疆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记者: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之一。开放发展是推动云南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云南如何通过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王宁: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老铁路运营的快速发展,云南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我们要更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更加积极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云南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叠加。
一方面,资源优势独特。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拥有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绿色能源、矿产、生物、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就只是静态资源,甚至还会落入“资源陷阱” 。为此,我们坚持发展高起点的资源经济,以资源这棵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嫁接”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产业。比如,硅光伏产业,短短几年时间产值就超过千亿元,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个重要因素是云南绿电占比近 90%,“绿电+先进制造业”的产品具有更低的碳含量、更高的绿色附加值。这种资源优势可谓人无我有。
另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
第 1 页 共 3 页
堡,是“一带一路”西南方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我们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 1 万公里、居全国第 2 位,高速铁路里程 1212 公里, “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中老铁路联通我国与欧亚、融入中南半岛及环印度洋地区,使云南成为国内大市场与南亚东南亚新兴市场的关键链环。前年,国务院出台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去年,国家又出台政策支持我们建设沿边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我们积极用好国家政策,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完善口岸功能,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口岸经济。这正是我们把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叠加起来,形成综合优势的一步棋。
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嘱托,不断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记者: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体现了云南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扎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