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临汾日报/2024 年/2 月/8 日/第 002 版本地要闻
从“ 一见倾心” 到“ 再见归心”
——我市人才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安月琦
创新发展的临汾,渴求人才;包容开放的临汾,呼唤人才;精彩筑梦的临汾,成就人才。
近年来,我市狠抓城市“ 双品质” 建设,加速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 幸福圈”,全面提升城乡品质,用最短时间把临汾建成“ 我们心中应有的样子”。以人才之“ 智” 壮发展之“ 基”,以环境之“ 优” 谋发展之“ 势”。全市上下不断创新举措、优化环境,诚邀八方人才。
广开“ 才” 路 诚意满满聚英才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只在某一点上“ 单兵独进” 或依靠少数人、少数部门的重视和努力,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组合发力。
我市牢固树立“ 一把手” 抓“ 第一资源” 理念,加强统筹指导,构建X管人才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高规格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组织部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科技、教育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关于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临汾市柔性引才聚智办法(试行) 》等;开展人才工作大调研,形成《临汾市关于强化人才支撑的调研报告》 《临汾市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构建人才发展和服务体系专项行动方案》 ,强化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充分指导工作实践。
2023 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省校合作、共建“ 12 大基地” 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 双招双引”,提出“ 招商必招才,去企业必去高校” 的工作思路,第一时间制定印发了《“ 市县X政正职访名校” 招才引智“ 五个一” 行动方案》,市级抽调组织、宣传、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精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县级组建小分队,X政主要领导扛起“ 第一责任”,充分发挥领导示范带头作用,赴高校组织开展举办一场校园专场招聘会,开展一次人才政策推介会,召开一次高校对接交流座谈会,组织一次企业家进校园洽谈会,举办一次特优农产品和“ 临汾技工” 品牌展示会“ 五个一” 行动。
临汾对人才“ 真情实意”、扶持“ 真金白银”,助力人才在平阳大地快速成长、展露风采。
在人才引进上,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示范基地 3 个、标准化基地 25 个,接收 3481 名高校大学生来临实习实训,发放生活补贴 459.36 万元。在科技创新上,深入推进 115 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和 87 个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项目落实落地,2023 年成果转化项目经费投入 5162.3 万元、平台建设投入经费 6744.5 万元;建立智库 127 个,开展课题研究 161 项,形成成果 121 项,投入经费 5428.6 万元。在招商引才上,新建校友招商引才基地 26 个,建立市级校友招商引才特色园区
18 个,签约校友招商引才项目 90 个,总投资 392 亿元。在资源输出上,签约 92 项优质生源基地合作协议,组织 879 名优秀普通高中生参观高校;开展“ 特优” 农产品展销活动 80 余次,销售农产品 6262.98 万元;839 名“ 浮山厨师”“ 洪洞三保”“ 尧乡姐妹” 等技能人才走出临汾、走进高校。
我市人才工作从市委人才办的“ 一指用力”,逐渐转变为多部门的“ 攥指成拳”,真正实现从“ 一轮明月” 到“ 众星拱月” 的攀升。
不拘一格 广阔舞台显身手
人才平台,就是事业舞台。我市有效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刚柔并济,多领域引进一批;强基
第 1 页 共 3 页
固本,多主体培育一批;产才融合,多平台支持一批,实现多方引、全面育。
2023 年聚焦全市沿黄、沿汾、沿太岳“ 三大板块” 生产力规划布局,围绕 7 条产业链和十大专业镇建设,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打造院士、博士工作站、市级人才工作基地,鼓励以应用为目标组建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团队。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市级院士工作站 3 个、博士工作站 11个、人才工作基地 36 个,人才工作平台数量实现新高。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我市研究出台《临汾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 ,支持创建各类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对新获批的国家、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给予 50万-300 万奖补资金。新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2 家,实现“ 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已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