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 年/3 月/7 日/第 001 版
强化“ 加减乘除” 严守耕地红线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委书记 孙修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再次明确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要求。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X政同责,是严守耕地红线的战略之举。耕地保护责任落地过程中,市县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中“ 一把手” 是关键,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本报今起开设“ 市县X政一把手谈耕保” 专栏,邀请市县X政“ 一把手” 讲经验、谈体会,推动耕地保护底气更足、措施更硬,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开栏的话
齐河县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坚决扛牢耕地保护ZZ责任,强化“ 加减乘除” ,着力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 保护新格局,确保全县 129 万亩耕地实至名归,实现守红线、保发展“ 齐步走”。齐河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获评 2022 年度山东省耕地保护激励县。
“ 加” ,千方百计增加耕地面积
一是加大土地开发力度。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零星土地、低效园地、残次林地、废弃坑塘、 沟渠等宜耕后备资源进行开发,近两年累计完成入库占补平衡项目 18 个,新增耕地面积 2.32 万亩。
二是加强新增耕地后期管护。 每块耕地都明确一名三级田长负责管护,突出保护好本辖区内的永久基本农田、“ 吨半粮” 示范田、土地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新增耕地,在田长制标识牌中标注。 尤其是新增耕地要保持长期稳定种植粮食作物,长期稳定保持耕地状态和耕地现状,长期重点管护、保护,一经发现“ 非农化”“ 非粮化”、撂荒等苗头性问题,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恢复耕种。
三是统筹优化耕地林地布局。以入选山东省统筹优化耕地林地布局试点县为契机,按照“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的原则,通过优化耕地、林地、园地布局,推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小田” 变“ 大田” ,逐步解决耕地碎片化、“ 非粮化” 问题,便于林地“ 一张图” 管理,实现林业、农业共同良性稳定发展。
“ 减” ,最大程度减少建设占用耕地
在一产上,做好设施农用地管理,尽量避让耕地;利用沟边路边造林绿化,杜绝占用耕地。
在二产三产上,严把落地关,对项目用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充分论证,做到少占耕地、精准供地、盘活低效用地。近年来,全县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4000 多亩,既为西卡德高、中品智能制造等企业提供了用地保障,也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 乘” ,充分释放耕地效益乘数效应
一是坚决落实“ 书记抓粮”。设立四级书记“ 指挥田” ,县抓万亩高产片、镇和管区抓千亩示范方、村抓百亩样板田,率先实现 20 万亩全国最大面积集中连片“ 吨半粮” 生产能力,在全国产粮大县中率先实现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打响了“ 吨半粮、齐河创” 品牌。
二是全域推动“ 保地稳粮”。坚持藏粮于地,全方位提升耕地质量,建成全国最大的 80 万亩粮
食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高标准农田超过 110 万亩,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 22 亿斤以上。
三是创新赋能“ 科技增粮”。加快建设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小麦产业研究院,20 余位院士联合推进地力提升、良种繁育、高产创建等工作,聚力建设小麦产业领域的“ 国之重器” ,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 1 页 共 2 页
“ 除” ,全面消除破坏耕地的因素
一是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划定三条控制线,按照稳定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和面积。
二是结合“ 人防+技防” ,压实基层保护责任,织好全监管“ 地网”。全县建立了 3400 余人的四级田长队伍,“ 清单化” 落实任务、“ 梯级化” 压实责任、“ 数字化” 赋能管理,让每块耕地都有人守护。建立了自然资源一体化信息平台,形成自然资源管理“ 一张图” ,数据实时更新,为一线执法人员配备移动终端,方便动态巡查;借助铁塔公司现有铁塔,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 高空瞭望” 系统,真正做到了“ 全天候、全方位、360 度无死角” 实时监控,有效遏制耕地“ 非农化” 行为。
三是推动政策宣讲进基层,县自然资源局成立宣讲团,由班子成员带队,将耕地保护政策送到镇村一线。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国家宪法日等节点,通过电视、报刊、农村集市、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开展“ 依法用地、保护耕地” 宣传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严守耕地红线的ZZ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