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晋中日报/2024 年/3 月/14 日/第 003 版专刊
以 “ 千万工程” 经验为引领 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太谷区委书记 郁效军
太谷区学习践行“ 千万工程” 经验,紧抓农高区、城市核、专业镇三大机遇,以“ 3345” 为路径,推进“ 十村示范、百村治理” 工程,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打造“ 三条乡村振兴廊带”
将全区分为三个片区,三年共建设 15 个精品示范村、75 个提档升级村、62 个环境治理村。西部片区以科“ 兴” 农廊带。包括 20 公里科谷大道沿线的水秀、北洸、侯城 3 个乡镇 25 个
行政村。围绕农高区“ 十大园区”,开展航天育种,搭建谷子、旱稻、草莓“ 研发中试—示范推广—加工销售—产业融合” 链条,形成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高地。
中部片区以工“ 强” 农廊带。包括 18 公里 108 国道沿线的胡村、北城、白塔 3 个乡镇 20 个行政村。以绿色化、智能化、创新化、集群化建设省级玛钢专业镇,以古城保护利用为龙头,落实市委百公里晋商文化圈百科全书“ 双百” 工程,以康养为主题打造发展银发经济排头兵,形成全省城乡融合新标杆。
东部片区以旅“ 富” 农廊带和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 一主一副” 两条廊带。涉及侯城、阳邑、小白、范村、任村 5 个乡镇 38 个行政村。“ 一主” 沿 40 公里南山旅游路,串联“ 农旅十八景”;“ 一副” 沿 102 省道和闫北线,结合设施蔬菜产业优势,做好“ 农业+” 大文章,形成“ 农文旅融合” 标杆区。
推进“ 三项重点任务”
今年,重点建设 5 个精品示范村,25 个提档升级村。一是精品出爆点。突出“ 一线两点”:形成“ 东卜—郝村—东贾—范村—闫村—白燕—小白” 先行线,打造白燕村和范村两个爆点村。二是提档带一片。建设 8 个污水处理设施。升级 25 个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评选 1000 户“ 星级文明户”。壮大 10 个村办企业,确保集体经济达 30 万元。三是整治全覆盖。围绕“ 三路”、紧盯“ 三所”、突出“ 五地”,开展“ 六乱” 整治,推动 50 个行政村干净整洁。
开展“ 四大专项行动”
一是产业提升行动。守牢全区 35.65 万亩耕地和 29.76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在 1.7 亿公斤以上。用好 14 个帮扶车间,确保 8357 名脱贫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坚持“ 一业一标杆、一业一链条”,以巨鑫设施蔬菜种苗、中乾科技非免疫蛋鸡、东辉牧业 10 万吨牛肉、10 万吨黑芝麻系列饮品、海玉产业园为龙头,建设“ 研发—繁育—种养—仓储—品牌—市场—质检—大数据平台” 全产业链,当好省城“ 菜篮子”。充实“ 三旅三养” 矩阵,以象峪谷神农世界和鑫炳记文化产业园为亮点,挖掘怡园酒庄和如燕酒庄红酒文化,放大广誉远国药影响力、完善孟母养生健康布局,办好美丽乡村艺术节等活动,打造全省大康养休闲地。做响品牌经济,发挥“ 晋中国农” 区域品牌、“ 农高优选” 商业品牌、“ 谷蓉香” 地域品牌作用,增加“ 山西精品”和“ 三品一标” 数量,带动更多特优农产品走出山西。
二是硬件提质行动。实施 22 个基础设施项目,实现 106 个行政村基础设施升级。包括:续建山西农谷铭贤学堂旧址—广誉远道路和新建太行一号旅游路西山底—黑峰谷公路等 7 条道路;续建庞庄灌区配套设施与节水改造等 6 个水利项目;续建清洁取暖散煤清零及供热管网等 4 个环保项目;谋划农高区、经开区供水管网一期工程和推进第四污水处理厂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用水水价改革。建好太谷西 220 千伏变电站等 3 个电网工程。
三是环境提标行动。确保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5%以上,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提
第 1 页 共 2 页
升,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
四是治理提效行动。坚持X建引领,“ 三讲三抓三提升” 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整顿农村软弱涣散X组织,加强无职X员培训和流动X员管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央试点和区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推广朝阳村“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治理经验,实施“ 法律明白人” 培育工程,促进乡风文明、治理增效。
强化“ 五项重大保障”
强化政策保障。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书记负总责、X政共同抓、四套班子齐上手、乡村两级主实施。“ 赛马比拼”、亮相打分,逐周督导、逐月观摩。发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效应,调动乡贤和知名企业家,形成“ 人人都出力、家家来参与、村村有亮点”的生动局面。
强化资金保障。统筹各类资金 11.2 亿元,积极与东辉等企业合作,按照 2 至 5 倍比例撬动社会资本 20 亿元以上。
强化用地保障。腾笼换鸟,保障项目建设约 600 亩用地需求。
强化人才保障。以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为载体,争取在农高区设立徐明岗院士工作室。依托农高区培训基地,年培养“ 土专家” 400 名、“ 田秀才” 500 名、农业职业经理人 600 名、高素质农民 700 名。
强化改革保障。用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现有 600余个专业合作社作用,推广丰富村集体经济“ 五种模式”(资本上山下乡的东卜模式、合作社牵头的郝村模式、产业园区覆盖的小白模式、联建共建的阳邑模式、景点资源开发的侯城模式) ,探索产业优、生态美、村庄靓、队伍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太谷路径。
总之,太谷区将坚决落实市委要求,践行“ 千万工程” 经验,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会治理、要素流动融合,当好乡村振兴“ 领头雁”,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作出贡献!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