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甘肃日报/2024 年/3 月/26 日/第 005 版理论
以X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陇西县委书记 祁雪峰
基层是X的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我们要切实推动X的ZZ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效将X建工作嵌入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全面提升X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强基铸魂,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要在基层加强和改进X的领导,就必须强化基层X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基层X组织真正作为政权的基础来建设。一是强化干部理论武装。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创新推行跟班学习、专班攻坚、下派锻炼等模式,不断增强基层X组织和X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加强基层治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围绕支部在基层治理和推动重点工作中作用发挥,对各领域X组织进行量化打分、综合研判、评星定级,帮助后进支部整改提升、晋位升级,把基层X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打造过硬X员队伍。推动X员干部深入基层的方方面面,贴近群众生活的角角落落,精准衔接群众需求侧与X员干部供给侧,真正做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积极构建X组织引领、X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多元联动,提升基层治理综合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X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 多元化” 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促进治理方式多元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多元化。一是凝聚代表委员力量。坚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各类协商渠道发挥作用,完善协商于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的落实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室、政协委员工作站、政协协商议事室等活动场所的职能作用,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二是发挥群团组织力量。坚持X建带群团组织建设、X建带工建、X建带妇建,在村(社区)X群服务中心设置工作室,充分发挥“ 妇女之家”“ 巾帼家美积分超市” 等阵地作用。三是汇集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驻社区企业、社区公益慈善资源“ 六社联动”,大力培育生活服务、公益慈善、心理疏导、居民互动、文化娱乐等类型社会组织,引导各种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各类志愿者共同参与邻里互助、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活动,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品牌创建,激发基层治理动能活力。坚持把X建工作与基层治理工作有机融合,聚焦打造一批X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标杆样板,为基层治理增添新动能。一是打造农村治理品牌。构建以村X组织为核心、 村委会和监委会为基础、 群团组织为纽带、 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为补充的 “ 一核多元” 基层治理体系及“ 村X组织+网格(村民小组)X支部(X小组)+X员中心户”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推动形成“ 支部引领、X员示范、X群互动” 基层治理新局面。二是打造社区共建品牌。加强“ 社区X组织+网格X支部+小区(楼宇)X群服务站X小组+楼栋单元X员中心户”X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创建小区(楼宇)X群服务站、X员驿站,实施无物业小区清零行动和“ 红色物业” 培育计划,推动品牌创建与社区治理相融合。三是打造机关共治品牌。严格落实“ 双报到” 机制,建立“ 平急结合、一键转换” 的全社会动员机制,引导机关X组织与结对村(社区)X组织开展好结对共建活动,形成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坚持机制保障,推动基层治理顺畅高效。完善X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机制,向基层下沉资源、力量、服务和管理,努力实现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的治理目标。一是构建协调联动响应机制。构建县、乡镇、村(社区)联动机制,重点围绕综合执法、民生保障、应急处置
第 1 页 共 2 页
三个方面,由乡镇“ 吹哨” 发出集结令,相关部门“ 报到”,各类管理力量在乡镇聚合,共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二是健全民主管理服务机制。完善群众自治机制和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加强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和其他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ZZ、法治、德治、自治、智治“ 五治” 深度融合,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三是创新群众参与治理机制。积极探索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扫码建言、微信群等平台,畅通“ 民事直说” 渠道,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通过创新机制、手段,撬动最广大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基层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角,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四是完善网格排查化解机制。深入开展主动创稳行动,坚持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全面推行“ 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 基层治理模式,全面落实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和“ 五包五带+双挂钩” 工作制度、“ 五级九天”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和定期分析研判、协调会商、包案化解制度,着力扩大X组织覆盖面和X建影响力,以X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