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解放日报/2025 年/1 月/8 日/第 001 版
“ 到泰州,泰周到”,让服务实体成为共识
——访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
本报记者 朱凌君 于量 陈抒怡
最近,泰州市流行起一句新口号:“ 到泰州,泰周到”。据说这是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在拜访一家上海企业时提出的,现在正成为泰州招商引资甚至城市形象的一个新标识。这让人不禁想起出自姜冬冬的另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 人靠谱,事办妥”,让“ 靠谱” 成为普陀区的金字招牌。
2024 年 10 月,此前担任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的姜冬冬跨省履新,出任泰州市委书记。短短
3 个月过去,姜冬冬对这种身份的转换已经颇为适应,接受采访时,他总是以“ 我们泰州” 开头,只有在谈到前往上海拜访、考察时,他才会习惯性地说“ 回上海”。
调任泰州至今,姜冬冬已多次出差上海接洽产业投资和创新资源落地。 “ 加入上海大都市圈是泰州发展的最大势能。 ” 姜冬冬对于泰州的未来作了这样一个判断。泰州地处江苏中部,区位左右逢源。近年来,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一直是泰州发展的热词,去年,泰州正式加入上海大都市圈。“ 接下来, 泰州将进一步密切与上海的合作联动, 努力走好新时期的 ‘ 沪泰路’ 。”姜冬冬说。
主动接轨和服务大上海
记者:最近,您多次在上海参加活动,现在“ 回上海” 是否有一种别样的心情?
姜冬冬:这段时间,我们到上海拜访了一系列重点项目,举办了 2024 泰州绿色健康产品与农业重大项目推介会,在泰州举办“ 上市公司泰州行” 活动,邀请上海知名上市公司到泰州交流对接,泰州商务、国资委等部门纷纷到沪调研交流,可以说互动频频。泰州与上海同饮一江水,两地一家亲。每次回到上海,或是与大家在泰州相聚,我都倍感亲切、高兴与期待。
亲切是因为“ 小别重逢”。在上海工作多年,无论是上海的企业机构,还是人文风貌,我都非常熟悉。上海融古汇今、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始终感染、激励着我奋进。高兴是因为“ 成果丰硕”。到泰州工作近 3 个月的时间,“ 他乡” 已经变“ 家乡”。作为一个“ 新泰州人”,我非常高兴看到上海的产业投资、创新资源扎根泰州,结出社会财富的丰硕果实。
记者:在产业方面,泰州如何持续融通,尤其是和上海建立更密切的合作?
姜冬冬:生物医药和海工船舶产业是泰州两个地标性产业。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最坚实,产销规模稳居全省前列,拥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化学药、中药重磅产品近 20 种。船舶产业也是实力超群,泰州重点船企造船完工量是全国唯一突破千万载重吨的地级市。但同时,产业层次总体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带来诸多挑战。泰州力争“ 十五五” 末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需要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必须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在推进协同创新中造长板、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