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甘肃日报/2022 年/4 月/28 日/第 004 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X代会 嘉峪关篇
打造省域副中心 建设西部明星城
——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甘肃· 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嘉峪关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因关得名、因企设市,是 1958 年随着国家“ 一五” 和“ 三线”建设时期重点项目酒钢的建设,发展起来的一座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
省第十三次X代会以来,嘉峪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X代会的各项部署,始终保持发展定力,稳中求进、奋勇向前,推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21 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 2 个首次突破”“ 4 个稳居第一”,即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 300 亿元、达到 326.5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 20 亿元、达到
23.6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9 万元,稳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3.5%,稳居全省第一;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47863 元、24726 元,绝对值稳居全省第一。
攻坚克难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新时代的嘉峪关市,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 六稳” 工作、全面落实“ 六保” 任务,按照“ 四强” 行动和“ 五链融合” 工作安排部署,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围绕“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育发展“ 2+6+N” 产业链集群(钢、铝两条千亿元级产业链,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工业清洁生产、精细化工、核技术应用及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支柱、现代农业等六条百亿元级产业链,N 条十亿元级以上产业链) ,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大力推进产业链提质扩容增效。酒钢天成彩铝铸轧铝深加工、索通预焙阳极二期、国家核基地综合保障区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五年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 181 个。
“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通过考核验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7 家,获省科技进步奖、专利奖 35 项,科技引领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加快“ 三化” 改造,酒钢 7 号高炉优化升级、悬浮磁化焙烧选矿等项目相继建成,双相不锈钢、锌镁铝板材等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西部重工 3D 打印绿色智能铸造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工业园区通过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终期验收,连续 9 年获评省级优秀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今年 1 至 2 月,全市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72.7 亿元,同比增长 27.4%;全市工业增加
值同比增长 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7 亿元,增长 13.5%,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 4.4 个百分点,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 1.1 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4.3 亿元,同比增长
31.2%,与上年同期相比高出 7.7 个百分点,与 1 至 2 月全省平均增速相比高出 25.2 个百分点。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进展顺利,方特丝路神画、关城里景区等建成运营,国内首部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上演,关城文物景区入选全国 5A 级景区品牌百强,国际铁人三项赛、短片电影展、房车博览会等特色节会成功举办,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4.7%。
蓄力赋能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嘉峪关市坚持以改革增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守正创新、蓄力赋能,不断拓展发展
的纵深和空间。
第 1 页 共 3 页
深化“ 放管服” 改革,推行容缺受理、不来即享、帮办代办、不见面审批等服务方式,191
项高频事项“ 跨省通办”、144 项“ 省内通办”、108 项跨部门联办事项“ 一件事一次办”,审批办
理时限缩短 68%以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经验在全国推广,营商环境水平居全国 296 个城市第
73 位。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植树造林,统筹山水林田湖
草沙系统治理,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了今日“ 湖光山色、戈壁明珠” 的西部新城。
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建立市镇村三级林长体系,开展森林抚育、植被恢复、景观提升等重点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9.2 平方米,“ 出门能见绿、行路能见景” 已成为嘉峪关的亮丽底色。有天然草湖湿地和东湖、迎宾湖、南湖等大小水面数十座,人均水域面积 20.65 平方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