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农民日报/2022 年/6 月/25 日/第 005 版三农论坛
让科技为农业插上“ 腾飞的翅膀”
山东省禹城市委书记 滕海强
山东省禹城市地处鲁西北平原,是国家级产粮大县,克服不利气象条件,通过“ 科技壮苗”行动,使小麦“ 一二类苗” 占比由不足 30%增至 90%左右,小麦预计增产 20%,实现了“ 以夏保秋、高枕无忧” 的开门红。广大农民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在技术指导组的帮助下,结合春季镇压保墒、改返青水为起身拔节水,促使苗情迅速转化,为今年夏粮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码破题,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启动“ 吨半粮” 产能建设,由市、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市抓核心区,构建“ 市级有专家团,镇街有技术员,村级有‘ 田秀才’ ” 的三级农业科技支撑网络。去年,禹城市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秋汛,田间泥涝严重,小麦播种期推迟 15 天左右,导致小麦“ 土里捂、一根针” 等现象普遍存在,苗情普遍偏弱。2 月 14 日,全国“ 三下乡” 和冬小麦“ 科技壮苗” 活动在禹城市举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周云龙、副司长孙法军等领导实地查看苗情,现场指导农户,提供技术指南,让中央、省级农业科技力量深入田间地头,送来了科技赋能的东风,用科技激活了禹城市“ 希望的田野”。
多措并举,扎牢扎紧丰产架子
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多方发力,铸成粮食丰产丰收的“ 金链条”。
一是科技赋能、环环紧扣。成立 11 个技术指导组,采取“ 保姆式” 的技术服务,抓住小麦春管到收获的关键节点,践行科技壮苗,扛起粮食安全大旗,既打好春管“ 第一仗”,更打赢丰收丰产“ 收官战”。
围绕种植端,源头发力、藏粮于地。利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张庄镇与中化集团合作,推
进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打造“ 公司管理+合作社参与+农户双增” 模式,每亩节本 100 元以上。
围绕管理端,优粮优产、藏粮于技。通过对苗情“ 把脉问诊”,开出最佳“ 药方”,为小麦生长保驾护航。房寺镇的种植户去年秋汛盲目抢种,小麦出苗差,面临颗粒无收的风险。对此,省市专家审慎提出小麦轻压、提温保墒等补救措施,苗情迅速恢复。
围绕主体端,“ 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根据农民需求,专家甘当“ 店小二”。今年累计开展“ 科技壮苗” 培训 115 场,培训种植户 9600 余人次、农机人员 262 人次。作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 发源地”,禹城市农技人员发扬“ 稳粮增豆、‘ 禹’ 无止境” 的精神,负重加压,总面积超过 13.4 万亩。为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全市共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 33 场,并于 5 月 20 日举办了德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播现场会,该项工作在全市全面发力、纵深开展。
围绕收获端,再造“ 万亩良田”。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邀请省市专家,通过“ 农机农艺融合”,实现“ 机收减损”。抓住“ 种收” 两个关键环节,提高广大农机手的实操水平, 通过培训, 预计小麦每亩减损 5-10 斤, 玉米每亩减损 10-20 斤, 相当于再造小麦 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