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吉林日报/2024 年/4 月/6 日/第 001 版
踏“ 春” 提速 向“ 新” 而行
——我省以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综述
本报记者 杨悦 实习生 刘胜泽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当下的项目投资结构奠定未来的产业结构。
为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我省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眼点落在了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等“ 四大集群” 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等“ 六新产业” 发展,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等“ 四新设施” 建设等重点任务上。
相对应的, 这些抢占新赛道、 塑造新动能、 构筑新优势的发力点自然就落在了经济发展的 “ 强引擎” 项目建设上。
数据显示,我省今年将实施重大项目 2500 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 1000 个,全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引领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创收效益好的产业类项目,产业投资占比达到一半以上。
蓝图绘就,只争朝夕。在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的吉林龙年“ 新春第一会” 发起奋进的号角之后,吉林大地春潮涌动,未停工项目开足马力,开复工项目扬鞭跟上,一系列先行布局、一连串主动出击,积淀出吉林产业向“ 新” 而行最坚实的底气。
大项目、大集群,挺起经济发展脊梁
刚刚过去的 2023 年,每个中国人的饭碗里多增了 1.5 斤吉林粮。
将现代化大农业作为“ 四大集群” 培育之首,凸显了省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的使命担当。春节假期刚过,大安市 1200 公顷盐碱地治理项目便全面启动,增施有机肥工作有序进行。
大安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2023 年,改良后的耕地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 1 万斤以上。按照这个标准,4 年以后,每公顷产量 1.5 万斤以上不成问题。
曾经贫瘠的吉林西部盐碱地,依托河湖连通、引嫩入白等工程,逐渐形成江河泡沼互济的生
态水网,长期“ 沉睡” 的耕地后备资源逐渐被唤醒。
2023 年,我省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 25.4 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 800 斤,增加粮食产量 2亿斤,为深入实施“ 千亿斤粮食” 产能建设工程提供了新引擎。
同样传来好消息的还有吉林的装备制造产业——
1 月 26 日,首台奥迪 Q6 e-tron 预批量车下线,标志着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预批量生产
正式启动;
2 月初, 东北首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项目投产;
3 月 21 日,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长春试跑成功,标志着氢能在我国轨道交通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大项目接连投产,使得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业在吉林的春天绽
放。
与此同时,长白山脉,粉雪静风,滑雪爱好者驰骋雪浪;查干湖畔,冰湖腾鱼,八方来客熙熙攘攘。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省努力延伸出一系列文旅项目,2023-2024 雪季,吉林冰雪爆火“ 出圈儿” 有目共睹。
雪季还未完全落幕之时,我省又提出“ 长白春雪”“ 滑雪场的夏天”“ 康养吉林山水间”“ 最
美边境线——长白山下 331”“ 醉美‘ 吉’ 乡” 五大产品,全面展现吉林四季之美。
龙年伊始,松花江水上旅游大通道项目建设便进入紧张的谋划、筹备阶段。
第 1 页 共 3 页
据靖宇县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春节假期结束,项目全班人马开足马力为松花江旅游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对即将开工的重点项目,精准服务、全力推进,实时调度存在的问题,跟踪服务,协调相关部门为项目单位纾困解难,确保重点项目按时开工。
从白雪皑皑到郁郁葱葱,抢抓机遇,变资源为效益,项目是最好的突破口。
新项目、新产业,构筑全面振兴支撑
做特优势、做优长板,将优势、长板发展成更新的增长点,方能打造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
我省西部是国内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优越的区域之一。
白山松水之间,纯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排列成行,扇叶轻轻转动,如白鸽轻掠大地。西部国家
级清洁能源基地上,风光无限,氢动吉林,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产业、新项目正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