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酒泉日报/2024 年/5 月/8 日/第 003 版敦煌新闻· 综合
牢记使命嘱托 传承千年文脉 让古郡敦煌再续丝路华章
敦煌市委副书记、市长、二级巡视员 朱建军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
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敦煌文化足以连贯而系统地反映千年发展历史。
2019 年 8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他指出:“ 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溯源:漫漫丝路,一眼千年
敦煌不是静止千年的标本,而是“ 活” 了千年的生命,艺术与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使东西文化相互感知与回应,敦煌触摸、承接了一切,并造就千年传奇。
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 列四郡,据两关”,敦煌郡正式建立。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敦煌成为区域ZZ、文化、商贸中心,宗教由此东渐中原,呈现出“ 使者相望于道” 的盛景。
唐开元、天宝年间,敦煌出现了“ 村坞毗连,鸡犬相闻,佛塔遍地,市场广大,家给人足,焉然富庶” 的欣欣向荣景象。《唐会要》记载:“ 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虚进攻河西,统治长达 70 余年。848 年,张议潮率队反抗吐蕃,河西地区重现生机。嘉靖三年(1524 年) ,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废弃瓜、沙二州。此后 200 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 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 的荒漠之地。
清王朝收复嘉峪关以西地区后, 雍正三年 (1725 年) , 在敦煌建立沙州卫, 并从各地移民 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 防御体系,对敦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949 年 9 月 28 日,敦煌和平解放。1986 年,敦煌被国务院命名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1987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文化灿烂辉煌,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
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郡愈发流光溢彩、生机勃勃。
守护:文物不言,自有春秋
敦煌境内各级各类文物点 266 处,包括古遗址 210 处、古葬墓 25 处、古建筑 16 处、近现代建筑 10 处、石窟 5 处。这些文物遗存是敦煌文化的名片,也是敦煌文化得以永恒传承的“ 活化石”。
——几代守护人呕心沥血,千年莫高窟“ 延年益寿”。
敦煌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人类文化艺术
圣殿莫高窟正是敦煌文化的杰出代表。
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英、法、俄等国的文化窃贼接踵而至,四万多件经卷书籍被骗取,大片壁画被剥离带走,成为中国文化界永远的伤痛。直至 1944 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莫高窟长期无人管理的历史结束,几代莫高窟守护人积淀形成了“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的“ 莫高精神”。
“ 莫高精神” 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敦煌儿女,竭心尽力守护这处文化瑰宝。近年来,通过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高端技术人才,莫高窟进入科学保护和预防保护新阶段,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 莫高窟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文物保护的中国方案。
——积跬步以至千里,文化遗产保护道阻且长。
第 1 页 共 3 页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ZZ、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传承:千年古韵,光耀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说:“ 当前来讲,我们在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 ,我们还是再回到老的丝绸之路看一看,可以找到很多灵感。”
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人们从中思考着文化创新的成因与
真谛,实践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