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鄂尔多斯日报/2025 年/1 月/6 日/第 001 版
快鞭纵马再远征
——2024 年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晓艳
新岁启元,万象更新。
过去一年,“ 高质量”“ 高水平”“ 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 这些中国经济的热词在鄂尔多斯都能找到对应的镜像。
一个个重大项目迸发出高质量的动能,一个个产业链条彰显出高水平的转型,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为蓬勃的新质生产力⋯⋯这一年,鄂尔多斯以超常规举措抓项目、稳预期、促发展,以非常之策、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时、非常之难,“ 三个四” 工作任务出新出彩,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 五大任务” 落地落实,综合实力更加强劲,转型步伐更加稳健,经济总量保持高基数基础上的稳定增长。
2024 年 1-11 月,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5%,比上年同期加快 1.6 个百分点,分别较全国、全区加快 1.7 和 0.7 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4.0%,增速居全区第一位⋯⋯坚韧不拔、活力无限的暖城,持续破题、解题,不断勇干、实干,从年初密集部署,到年中政策加码,再到年尾集中攻坚,一组组数据升腾着“ 闯新路、进前列” 的灿烂梦想,澎湃出全区经济顶梁柱、排头兵的奋进力量。
2024 年 2 月 23 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擘画了高质量发展的“ 施工图”。2024 年 10月 28 日至 30 日,全市重大项目观摩会召开,集体“ 晒单” 的重点项目奔涌着振奋人心的热流。今天,翻开经济发展的时间表,每一页都标注新的任务,每一年都锚定新的目标。这,便是信心满满、韧劲满格、实干满弓的鄂尔多斯。
老“ 树” 发新“ 枝”,稳步“ 越冬”
寒冬时节的鄂尔多斯,到处都是“ 忙冬” 的快节奏。
进入神东布尔台煤矿,采煤机高速运转,洗选好的煤炭通过“ 三横四纵” 的铁路网运往全国
各地,为了“ 保障大半个中国温暖过冬”,鄂尔多斯加紧“ 出活儿”。
走进内蒙古伊东东研科技有限公司,自治区首条聚乙二醇二甲醚生产线全速运转,项目的实
施对于补齐内蒙古地区煤化工产业生产所需的脱硫脱碳溶液短板具有重大意义。
……
2024 年,国际局势变乱叠加,全球经济遭遇“ 寒冬”。
对于鄂尔多斯这座资源型城市来说,日子过得并不是“ 有钱有闲”。鄂尔多斯拥有全国 1/6 的煤炭、1/3 的天然气储量,是国家 14 个大型煤炭基地、9 个大型煤电基地、5 个煤制油气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基地之一,也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但内外交织之“ 困” 和“ 惑”,煤炭等能源产品价格低迷、需求不足,层层传导的压力,让许多传统产业“ 透不过气” 来。
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 变” 的时代里亘古不变的法则。
围绕构筑世界级能源产业、世界级煤化工产业、世界级羊绒产业,鄂尔多斯一手抓保供、一
手抓转型,继续加快转型步伐、提升转型速度。
保供是为了给国家能源安全守好“ 后路”;转型则是让自身多一条“ 出路”。
鄂尔多斯加快构建以“ 煤矿建设智能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矿区生态绿色化” 于一体的现代化煤矿建设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链,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煤矿产能核增手续办理,助力优质产能释放。目前已累计有 87 座煤矿获得产能核增批复,核增产能超 1.5 亿吨/年。
第 1 页 共 5 页

全市已建成绿色矿山 156 座、智能化煤矿 130 座。截至 2024 年 10 月末,全市 230 余座在产煤矿、
100 家群矿型洗选煤厂、74 座集装站(含坑口铁路)已接入智慧能源服务平台。
依托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和烯烃、煤基新材料等多条产业链,实现了煤化工产业的纵向梯度增值,成为国内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试验示范项目集中区。2024 年 1-11 月,鄂尔多斯重点调度煤化工及延链补链项目 23 个,完成投资 206.36 亿元,已超额完成 2024 年度计划投资额。
探索现代煤化工与绿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耦合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技术研发和工业化应用。积极组织申报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大力推进绿氢与煤化工耦合发展。目前,全市已批复风光制氢项目 9 个共计 517 万千瓦,其中 2 个项目共 65 万千瓦已建成,绿电主要用于绿氨等煤化工产品。
羊绒产业方面, 继续发挥内蒙古五大产业链之一的优势, 以全链条特色产业集群为 “ 基本盘”,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重塑从牧场到市场的新路径, 2024 年建设全新的现代化 1+1 仓网物流体系,罕台产地仓+桐乡全国总仓,“ 中国绒都” 正在向“ 世界绒都” 的目标挺进。
久久为功,必有大成。
2024 年,鄂尔多斯承担国家电煤保供任务 5.9 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 26.8%,同时承担呼和浩特、包头、兴安盟等 7 个盟市及市内各旗区供热取暖保障用煤合计 1058.6 万吨,能源保供规模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天然气跨越 1400 多公里温暖京津冀地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点亮环渤海地区、华东地区等 40 多座城市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