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凉山日报(汉)/2024 年/2 月/8 日/第 004 版专刊
凉山: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璇
初冬时节的西昌邛海,宁静内敛,水波浩渺,有美妙壮观的群鸟齐飞,有不远万里的候鸟停
歇越冬,构成了冬季美丽的风景线。
邛海被誉为西昌的“ 母亲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凉山州生态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凉山州、西昌市实施“ 三退三还” 工程,分 6 期建成 2 万亩环邛海湖滨带湿地,以生态之力持续恢复邛海勃勃生机。
如今,站在邛海边眺望,微风轻拂,水天相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中,处处涌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澎湃力量。这样引人入胜的美景,来自凉山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力度的努力与实践。
近年来,凉山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坚定扛牢生态文明建设ZZ责任,把美丽凉山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 生态” 为笔,以“ 绿” 着墨,用心绘就山水相映、蓝绿交织的绿色画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
生态立州 呵护一城山水
春来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夏至浓荫蔽日,凉爽宜人;金秋层林尽染,叠翠流金;隆冬银装素裹,冰雪晶莹。一年四季,凉山皆美景。从出门见景的城市公园,到碧野千里的草地;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
绿色发展,为凉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凉山地处长江上游,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和重点牧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凉山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气候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邛海湿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先后成功创建“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国家湿地公园”;州府西昌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并重,2022 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 年入选首批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市) 。
近年来,凉山始终坚持“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 生态立州” 发展战略,优化生态建设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不断展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效、新变化、新亮点。
全州空气环境质量连续 8 年综合排名稳居全省前三,24 个国考省考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 22 年优良比例保持在 100%;绿色动能更加强劲,建成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全省第一,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 月 12 日,凉山州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要锚定美丽凉山建设总体目标,以更大力度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见效。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大力实施“ 六大行动”,开展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确保蓝天永驻、碧水长流、青山常在。深入推进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分步实施“ 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反馈问题整改销号,推动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向好。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抓好美丽宜居城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环保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绿化行动。牢牢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切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等工作,加强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范,确保不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靶向这一目标,凉山思路清、举措实,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
第 1 页 共 3 页

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确保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方式 监管持续优化
2023 年,凉山生态环境系统在科学筹划、探索路径、有序衔接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这一年,一穹蓝天成常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全省第三。在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中,州生态环境局会同州森防指办、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建立完善计划烧除报批备案、错时错峰等工作机制,重点加强西昌市及周边乡镇计划烧除管控;更新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628 家;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160 家企业编制“ 一厂一策” 实施方案;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西昌钒钛产业园区近零碳试点建设,组织 11 家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报告,完成 2021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这一年,高标准治水强基础。以入河排污口整治为抓手,持续开展水质提升攻坚,共排查问题入河排污口 245 个,目前已完成 96.6%整治任务。有序开展“ 三磷” 专项整治和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4 个国省考断面、12 个水功能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
这一年,一方净土安民心。严格重点企业监管,推进 86 家企业开展土壤自行监测和隐患排